《校友通讯》

——毛泽东与茅以升 

 

编者按:在漫长的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长河中,毛泽东的周围云集了不同类型的人才和精英,他一生接触交往过的名人成千上万。在张秀娟主编的《握手风云》——毛泽东交往实录一书的“谈笑鸿儒”一章中,作者精选了毛泽东与28位国内知名学者专家的交谈实录,其中有我校5位(茅以升、竺可祯、李四光、马寅初、徐悲鸿)杰出校友。本刊将陆续转载毛泽东与我校这5位校友交往的有关章节,以飨校友。


        我国著名的桥梁工程专家茅以升,他的一生与中国大大小小的桥梁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从新中国成立后他与毛泽东的交往中,人们也仿佛看到了一座桥,一座毛泽东与科技界的感情之桥。

        1949年9月,茅以升从上海到北京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受到了毛泽东的接见,毛泽东亲热地握着他的手说:

       “你是造桥的,很好嘛!这是为人民做好事啊。”
 

       茅以升听了毛泽东的嘉许,认真地点着头。
 

       虽然茅以升1949年才第一次见到毛泽东,但他早在1946年在上海期间就认真阅读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当时就感到大有裨益,耳目一新。这个在旧中国奋斗了几十年的知识分子,第一次在一片黑暗之中看到了希望之所在。毛泽东这个名字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走进了茅以升的心中。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出生于江苏镇江,少年时代就怀抱着以科学技术振兴积弱已久的祖国的宏愿。1916年,茅以升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毕业后赴美国留学,于1926年获美国卡利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旋即回国。从那以后,他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奉献了一生。1922年起,任国立东南大学教授,1933年8月,年仅37岁的茅以升承接了建造钱塘江大桥的任务并亲任工程处处长。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1937年10月,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双层大桥横架在了宽阔激涌的钱塘江上。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在中国桥梁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显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显示了中国人民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同时,这一成就也使茅以升赢得了国内外的一片盛誉。
 

       建国后,茅以升感到终于有了可以让自己充分施展才华,用科技来振兴祖国的机会。因此,他怀着愉快的心情,投入到了教育和科技事业之中。
  

      1952年的元旦那天,茅以升应邀参加勤政殿团拜、聚餐,并亲聆毛泽东谈“三反”运动。毛泽东关于全体人民和一切工作人员一致起来,大张旗鼓地雷厉风行地开展一个大规模的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把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流毒洗干净的号召,使茅以升再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共产党的伟大和新中国的蓬勃生机。投身于新中国建设的茅以升,得到了远非旧时代所能比拟的党和人民给予的信任与荣誉,而他也以全部精力投身于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事业当中。同时,茅以升也没有因为自己在国内外的声望日隆而沾沾自喜,他一刻不停地学习新的知识,接受新的思想,以赶上不断前进的时代。茅以升还利用自己的国际声望,为新中国积极从事着大量的文化沟通工作和向世界介绍新中国建设成就的工作。1955年11月,茅以升参加了以郭沬若为团长的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日,在东京学术报告会上讲“中国的新建设”,在土木工程学会、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均介绍了武汉长江大桥工程(茅以升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为使世界了解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作出了贡献。12月回国后,茅以升在杭州又一次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向毛泽东汇报了钱塘江大桥兴建经过和全国铁路建设情况。毛泽东听完汇报,用充满期望的语气对茅以升说:
  

      “中国的铁路太少了,今后我们要努力建设新铁路。在今后十五年内完成11条铁路新线,其中包括成昆线、贵昆线、湘黔线等铁路,来接通云南、四川、贵州、湖南四省,形成大西南铁路网。”
 

       毛泽东的期望,使茅以升的干劲更大了。

        1956年,61岁的茅以升出席了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他利用这个机会,向毛泽东介绍科技组其他委员。这一年的国庆节,茅以升应邀携全家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全家受到毛泽东的接见。
1959年,茅以升出任人民大会堂结构专家组召集人。这一时期,茅以升的主要工作是主持铁道科学研究院的工作,他提出并贯彻了生产、学校、科研三位一体的思想,把铁科院的科研计划纳入轨道,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工程实践,为实现毛泽东“建成大西南铁路网”的嘱托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一年的国庆节,茅以升又一次得到携全家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的邀请,他的三个外孙与毛泽东和正在中国访问的赫鲁晓夫握了手,一起照了相。这一殊荣意味着共和国对科学家的尊重与关
怀。
 

       茅以升在科研工作之余,还以极大的精力与热情投入到科普著作创作活动之中。科普工作成了他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在1950年,茅以升就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的副主席,“科普”从此也成了他的终身事业之一。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科普作品。1963年2月,茅以升倾其精力所写的著名科普作品《桥话》开始在《人民日报》上连载,立即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收到了极好的社会效益。3月份,茅以升在参加全国农业科技会议时,又一次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高兴地拉着茅以升的手与他一起合影。照相时,毛泽东对茅以升说:“你写的《桥话》我都看了,写得很好,你不但是科学家,还是文学家呢!”
 

        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风暴,也吹到了铁道科学研究院。8月26日所里的红卫兵把茅以升也列为揪斗对象,面对无理的冲击和污辱,茅以升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士可杀而不可辱”的气概,在造反派的数度逼迫之后,茅以升抬起头沉稳地说:“有句话我不知该不该讲,‘八一八’我上天安门城楼,见了毛主席。”
 

       疯狂的人群为之哑然,对茅以升的揪斗批判从此也只好以不了了之收场。不久,在国庆节时,茅以升又得到了毛泽东的邀请,上天安门城楼观礼。由于毛泽东的关怀和周恩来的亲自出面保护,茅以升不但安然渡过了“文化大革命”的艰难岁月,还利用这一时期,写了大量的科普作品和回忆录,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茅以升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得到了升华。他把自己的政治生命同党和国家的命运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了把祖国建设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为了不辜负毛泽东、周恩来等对他的关怀和期望,他如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更加勤奋地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茅以升1989年11月12日逝世,享年94岁。


  茅以升,著名桥梁专家,1896年1月出生,江苏丹徒人。1922年7月应郭秉文校长之邀任国立东南大学任教授,1923年任工科首任主任,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茅老十分关心母校的发展,1988年春,在南京工学院更名为东南大学前夕亲笔为东大题词:“东南校友,同心同德,为把东南大学建成国内第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工、理、文管相结合的综合大学而奋斗。”表达了他对母校的殷切期望。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