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通讯》

旅美学者马大任 赠书中国五万册

发布时间:2007年12月26日来源:浏览次数:15670

 
      今年3月26日,一批共800箱2万余册图书从美国纽约启程运往中国青岛,供大学里的教师和学生们使用。这是87岁高龄的旅美华裔图书馆专家马大任和他的伙伴发起的“赠书中国计划”中送往中国各大学图书馆的第3批图书。
 
       这批图书是上百名华裔学者无偿捐献的,一部分图书是赠书者特别指定捐赠给东南大学等十几所大学。
 
       非营利性公益组织“赠书中国计划”,2004年底由马大任在美国发起成立。那一年他84岁。
 
       马大任1920年出生于浙江温州一个书香门第,家中有5人列入《中国美术家人名词典》,他的父亲马公愚, 是一位书法家。马大任小时候也显露出对书法、绘画的领悟力,然而抗日战争的爆发打碎了他的画家梦。他投笔从戎,参加抗战,曾当过空军“飞虎队”陈纳德队长的译电员。后来他回校继续学习,在重庆新闻学院毕业工作两年后,1947年由该学院保送公费赴美留学,10年间先后获威斯康辛大学新闻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硕士,从新闻业转到了图书馆这一行。他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等大学图书馆负责管理中日文图书,1965年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东亚图书馆馆长,1976年应聘出任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图书馆馆长,1985年在荷兰退休后,受邀担任纽约公共图书馆东方部中国和中文负责人,直至1992年第2次退休。他还担任过台湾大学、上海华东师大、东南大学访问教授,欧洲汉学图书馆协会会长。
 
        马大任第一次回国时,他去拜访北京大学图书馆负责西书(外文书)采购的副馆长梁思庄。梁思庄是梁启超的女儿,也是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系的学姐。梁思庄告诉他:“北大已10年没买一本西文书了。现在可以买了,但是全馆没有一个人知道选购西书的方法。”
 
       北大尚且如此,其他大学缺乏西方图书资料的窘况,更是可想而知!在纽约坐拥书城的马大任,想到了身边认识和不认识的众多学者。在美国,私人藏书流失很快,许多很有价值的资料随着学人退休、搬家或去世而不得不丢弃。
马大任算了一笔账:每位华裔教授或学者家中藏书至少3000册,而在北美的华裔教授、研究员、高级技术人士约有10万人,总计藏书量:3亿册!
 
马大任决定发起“赠书中国”计划。
 
       “赠书中国”想法,立即得到金印实业公司董事长陈宪中的支持,他免费提供仓库,还代收赠书,并出动员工和设备,协助包装与搬运。和马大任共同启动这个计划的,还有华人学者保延昭、禢福晖、古兆中、水秉和、杨埙等人。以后又有不少人加入,成立了工作小组。
        他们收的书不限新旧,也不论语种。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专家、学者向各自的朋友发电子邮件,找上门去劝说。最“另类”的办法,就是每天读报纸看讣告,看到哪位专家、学者去世了,就马上设法与他家人联系,希望家属捐献藏书。
2005年过半,工作小组募集到一万多册图书,足够装满一个集装箱,8月首批图书运往中国;一年之后,2006年8月底,第二批近700箱、约2万多册图书运往中国;半年之后的2007年3月底,第三批图书800箱约2万余册又启程了。马大任最盼望的是这项事业后继有人,长期做下去。

(摘自5月8日《青年参考》报)

相关链接:
马大任先生是我校知名校友。1944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外文系,后又考入重庆新闻学院,毕业后赴美留学,先后在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等校从事图书管理及相关的研究工作。曾任旅美中大校友会会长,长期以来一直关心母校的发展,多次到母校访问。2001年3月受聘为东南大学客座教授。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