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张之洞(1837-1909):三江优级师范学校创办人(1902)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1510

张之洞(1837-1909)
三江优级师范学校创办人(1902)

  张之洞,清末著名教育家,字孝达,号香涛,河北南皮人,1863年进士。任翰林院修编。1867年任浙江乡试副考官,继而任湖北学政、四川学政,主管全省教育行政。后任翰林院司业,1880年升翰林院侍讲学士,不久出任两广总督、湖广总督。
  张之洞讲求维新强国,力主开办洋务,兴办学堂。先后开设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等一批兵工厂,创办了军事、矿冶、外语、师范等多类学校。1901年被加封为太子少保,他与两江总督刘坤一上书建议制订矿业、商业、铁路、教育等方面的法令。刘又上奏《筹办师范学堂析》,不意9月刘病逝,张之洞继任,1903年任经济特科阅卷大臣并参与修订京师大学堂章程。1907年升内阁协理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并担任军机大臣兼学部大臣,成为全国教育的最高长官。1909年病逝,后人将其全部著作集成为《张文襄公全集》传世。史学家称他为"干大事、干实事、锐意改制的中国近代企业家和教育家"。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也是清代咸丰状元孙家鼐任学务大臣时提出的"中体西用"论。但是张之洞对此作了系统的理论阐述,并利用权力加以贯彻实行,所以成为中体西用的代表人物。具体说他要求将中国的经史之学作为教育之根基,放在教学之首位,然后吸收西学中有用的知识补充中学之不足,吸收西政中可以挽救时弊的东西作工具。这对于引进、吸取西方科技与文化教育起了积极作用。张之洞于1902年上任伊始即筹办三江优级师范学堂,聘缪荃孙为总教席并率7位教席赴日考察,又聘江苏候补道杨觐圭、刘世珩为总办(监督)。他认为此乃三省学堂之根本,积极向江宁藩司、安徽、江西两省筹集资金。为规划学堂规模和安排教学内容,张之洞还聘请熟悉教育之士精绘图式,评定章程,力求完备,并在各省城设三江学务处,派委司道等官员负责筹备。1903年9月三江师范学堂在江宁府公房挂牌开办,1904年正式招生。
  "三江"之名来于两江总督所辖为江苏、江西、安徽三省,古称长江下游为三江之地。学堂下设理化科(后改理化数学部)、农学博物科、历史与地科、手工图画科。学制分为一年制最速成科、二年制速成科、三年制本科、四年制高等师范本科。物理、化学、博物、生理、农学、图画、手工,日文课程聘日本教习约30人。张之洞从学堂的命名,校址的勘定,校舍之兴建,经费之筹措,校长之选聘、教习之聘任,学制和章程之制定,学额之分配,乃至派员赴日考察,无不亲自运筹规划,做了大量实事,凭其地位与影响做了许多协调统筹解困的工作,所以张之洞是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
  张之洞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还有一大建树,就是1903年11月26日同荣庆、张百熙(教育部长)拟定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部正式颁行的近代学制,对废止1300年来的科举制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主持的教育改革符合教育发展之需,博采外国学校之优点,对传统教育和科举、书院、私塾等大施改革。癸卯学制分为三段七级长达29年:第一段初等教育共三级13年;第二段中学教育一级共5年;第三段高等教育共三级11年。与上述各级学校平行的还有师范教育、实业教育,均自成体系。癸卯学制把大学本科分为8科46门,即经学科11门,政法科2门,文学科9门,医学科2门,格致科6门,农科4门,工科9门,商科3门。癸卯学制将普通师范与普通中学堂分设,高等师范与高等学堂分设,师范又分初级(收小学毕业生,毕业后任小教)与优级(收初级师范与普通中学教师)。癸卯学制颁布前全国管办学校甚少,到1910年发展到52000多所,学生达150万人,张之洞功不可没,所以1907年升任学部大臣,可惜1909年张之洞病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