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通讯》

陶国泰教授获国际殊荣

发布时间:2008年01月07日来源:浏览次数:14769

 

雷同声


        2005年11月10日,在我国江苏省南京市举行的中国两岸儿童精神医学高峰论坛会前,国际儿童和少年精神医学及有关学科学会主席Myron Belfer亲自为陶国泰教授颁发了特殊贡献奖,以表彰他为发展中国以至世界儿童心理卫生事业所做出的特殊贡献。

        陶国泰教授是中央大学1935年创办医学院后,医疗系的第一届毕业生。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Langley Porter精神医学研究所做研究生,主攻儿童精神医学。1949年8月结业,他决定回国服务,并于1949年10月1日回到北京,适逢新中国成立,看到人民喜气洋洋,对祖国光明前途充满信心的激情,他心潮澎湃,立志要报效祖国,为人民服务,为祖国争光。从此,他一直为在祖国尚属空白的儿童心理卫生和儿童健康成长事业而耕耘,至今已50多年了。他的主要成就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我国第一个对婴儿期(0~3岁)的心理发展和精神医学进行研究。他发表的“婴儿期是心理发展和早出人才的关键”和“婴儿精神医学的兴起”,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为建立我国婴儿医学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2、在我国最早对儿童精神发育迟滞的病因进行综合研究。精神发育迟滞(智力落后)被认为由遗传和环境所引起,陶教授通过对五个不同地区(一般城市、贫穷山区、缺碘地区、非缺碘地区、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对比,查明精神发育迟滞的病因和防治,需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妇幼卫生及地理特征综合考虑。

        3、在我国最早对独生子女心理卫生进行研究。为防止我国人口过快增长,国家推行“一对夫妻生一个孩子”的家庭计划,陶教授对1984~1985年的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行为发展进行了十年追踪研究。查明在幼儿期,他们之间的行为发展是有差别的,但进入学校社会化后,这种差异即消失。这一结论有效地反击美国初期心理学家所认为的“独生子女本身就是病态”的谬论,更有效地反击了西方国家对我国人口政策的污蔑。用科学研究支持我国政府的政策,达到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的目标。

        4、在我国第一个对婴儿孤独症进行研究。早在1982年就研究提出“婴儿孤独症的诊断和归属问题”,开创了我国孤独症的研究领域。

        5、参与国际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曾参加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和美国四国对8岁男孩的活动过度和破坏性行为的研究。在相同标准下对录象进行评分,结果发现中、印尼心理卫生人员的评分要比日、美的高,认为文化差异可影响评分,对今后有关调查分析都应重视文化差异的因素。

        6、建立我国第一所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培养了大量专业人员。中心于1984年在南京建立,后被WHO和国家卫生部命名为儿童心理卫生科研和培训合作中心和国家儿童心理卫生指导中心。除完成多项合作科研项目外,培训专业人员近300人,他们已分布在全国从事儿童心理卫生工作。
 
        7、发表研究论文近100篇。其中《中国的儿童多动症》、《中国的婴儿孤独症》、《中国的儿童心理卫生》、《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计划》等,均引起国外读者广泛的兴趣。他被国外同行誉为“中国儿童精神医学之父”。

        8、主编了我国第一本《儿童和少年精神医学》教科书。这为发展我国这一新学科做出了重要贡献。

        9、提出了组建我国儿童心理卫生队伍的设想。美国是以培养心理卫生专业医生为主开展工作,陶教授认为这不符合我国人多的国情。他认为在我国应充分发挥儿童保健机构的作用,对儿童保健医师进行有关儿童心理卫生知识的教育,使有限的专业心理卫生人员和众多的儿童保健医师组成联盟,利用已有的儿童三级保健网的优势开展工作,让这一中国模式尽快使我国儿童得益。


(编者注:作者系中大医学院42级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