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陈去病(1874-1933):国立东南大学文学院教授(1923-1928)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44474

陈去病(1874-1933)
国立东南大学文学院教授(1923-1928)

  陈去病,著名近代诗人,原名庆林,字佩忍,号巢南,别署垂虹亭长。光绪元年即1874年生,江苏吴江人。自称早岁读《史记》,至霍去病有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遂易名去病。甲午中日之役,丧师辱国,愤慨之余,于1898年在家乡与同邑金天羽创雪耻学会,响应维新运动。1903年赴日本留学,加入中国留学生组织的拒俄义勇队,主《江苏》杂志笔政。1904年归国后,任上海的《警钟日报》主笔并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提倡戏剧改良,因鼓吹革命,遭清廷勒令停刊。1906年加入同盟会,1904年秋瑾牺牲后,与徐自华组织"秋社"。并移秋瑾灵柩至西湖,又因秋瑾别号竞雄,在上海创竞雄女学。为纪念黄宗羲,在安徽中学与黄宾虹等组织"黄社"。1908年到上海编辑《国粹学报》,与吴梅等人组织神交社,在绍兴府中学堂组织越社。宣统元年(1909年)在苏州与柳亚子、高旭发起成立"南社",旨在反北方之清廷。后执教於苏州高等学堂及浙江高等学堂,并参加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创办《大汉报》、在绍兴为越社主编《越峰日报》。1913年参加讨袁二次革命。1916年,旧国会恢复,任参议院秘书长。1917年随孙中山赴粤参与护法运动,1922年孙中山督师北伐,任大本营前敌宣传主任。护法运动失败后,至南京,1923年执教东南大学。晚年居瞻园,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著有《浩歌堂诗抄》十卷,女绵祥为校勘印行。柳亚子为序,有云:"诗特先生余事耳。顾以海涵地负之才,值草昧贞元之事。指陈事变所南《心史》之伦,凭吊故人,□发《西台》之亚。"《浩歌堂诗抄》中多激扬爱国精神和歌颂抗清民族英雄的作品,如题明孝陵图、题郑延平战捷图、江山哀等篇可以代表。同时,他投身革命后自己复杂的思想情感,诸如胜利的兴奋、失败的痛苦、斗争激烈时的犹豫和彷徨,都在其诗中充分反映。诚如徐蕴华所云:"巢南先生遭时丧乱,奔走革命二十余年,志弗得逞,酒酣耳热,往往悲歌慷慨,以抒其不平之心。"以诗歌的艺术成就言,与南社的其他代表诗人一样,陈去病诗贵在创新。柳亚子之序中说:"......近虽锐意新猷,欲树文学革命之大旆,顾独以为先生之诗去华反朴,屏绝雕□,且其奋斗之精神、恢弘之器宇,皆有不可磨灭者在。"
  陈去病重视戏剧,认为它在"鼓动平民"、普及社会方面具有其它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作用。在诗歌主张上,陈去病和柳亚子同调,推尊"唐音"。1917年,柳亚子受到南社内外宋诗派围攻时,陈去病曾奋起支持,激烈指责宗法江西诗派的闽派诗人陈宝琛、郑孝胥等,认为"其声益噍杀而厉"。在散文写作上,他反对分门别户,尤其反对桐城派。他说"文无论古今,总祈一是,义理、词章、考据三者何适而不可,只须用得其当而已,于彼宗派何与乎?"(《五石脂》)。
  陈去病诗多咏怀之作,集中抒发诗人推翻清朝的壮志。《将赴东瀛赋自以策》写离乡去国,探求救国真理的愿望;《重九歇浦示侯官林獬、仪真刘光汉》写年华虚度而所志不送的怅惘;《图南一首赋别》劝慰妻子以"补天填海"的千秋大业为重,不必为远别感伤;《访安如》写向挚友辞行,"此去壮图如可展,一鞭晴旭返中原",相信尽管道路崎岖,但终有胜利相见一日。
  陈去病诗体现了清末《国粹学报》派的特点,即借历史作反清宣传。《门四律》追怀文天祥等抗元事迹,《题明孝陵图》抒发"几时还我旧山河"的抱负;《题郑延平战捷图》、《自厦门泛海登鼓浪屿有感》写对于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思念;《校定〈长兴伯遗集〉书其后》、《九月初七日新安江上观水嬉,并为有明尚书苍水张公作周忌》等诗,缅怀明末抗清英雄吴易、张煌言、瞿式□等人。
  陈去病的散文散见于清末民初的报章杂志,其中《明遗民录》是为明末遗民、义士所作的传记集,《五石脂》是记载东南文人抗清事迹的笔记,兼具诗话、文话的性质、均发表于《国粹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