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柳诒徵(1880-1956):南京高等师范至东南大学教授(1905-1927)   1943年教育部部聘教授  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57896

柳诒徵(1880-1956)
南京高等师范至东南大学教授(1905-1927)   1943年教育部部聘教授  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柳诒徵,硕学名儒、史学泰斗,字翼谋,晚号劬堂,1880年生,江苏省丹徒县人。早年在缪荃孙任总纂的江楚编译局工作,后随缪荃孙至日本考察教育,接触世界新思潮。回国后曾在江南高等学堂、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任教习。1915年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地部教授。1927年改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抗战时期,先在浙江大学讲学,后任中央大学历史研究导师。抗战胜利后任国史馆编纂。1948年柳诒徵与陈垣、陈寅恪、傅斯年和顾颉刚五人被聘为中央研究院(史学)院士。
  柳诒徵的学术渊源出自乾嘉学派,但又深受世界新思潮影响,能学贯中西,以昌明文化、融化新知、振兴祖国文化为已责。在外侮日亟之际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他不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古典文学家、图书馆事业家、也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国学大师钱穆对抗战前中国史学教授最尊敬柳诒徵,认为他的史学研究的成就充实而有光辉。
  曾任东南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外文系主任的吴宓,曾赞誉"近以吾国学者人师,可与梁任公联镳并驾,而其治学方法相类似者,厥惟丹徒柳翼谋先生诒徵。"
  柳诒徵曾从南高师校长江谦论学,把江谦提出的"一不敷衍自己,二不敷衍古人,三不敷衍今人"作为自己治学的准绳。他认为研究历史必先占有史料,"辩名分,明是非",才不会盲目,才能得出正确结论,而研究者必须懂史德,不虚妄,不偏颇。他提出"史之所重,在持正义。史以明政教,彰世变,非专为存人。"他立论著述达数百万言。
  早在1903年编写的《历代史略》,用流畅的文笔,系统叙述了历代史事沿革,打破了纲鉴编年形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新式教科书。他编著的《国史要义》是继刘知几的《史通》、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之后,论述中国史学文法的重要著作。巨著《中国文化史》是他的主要代表作,1924年他在"拟编全史目录议"一文中,把历史分为"分代史、分类史、分地史、分国史"四大类,反映了以他为代表的史学观,也反映了史学研究的趋向。
  柳诒徵的其它专著还有《东亚各国史》、《国学图书馆小史》、《中国版本概论》等;先后发表在《学衡》、《史地学报》、《史学杂志》、《国风半月刊》等刊物的论文共达130余篇,现已汇编为《柳诒徵史学论文集》。柳诒徵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南京度过,大部分著作在南京完成。
  他在南高师、东大主讲"中国文化史"、"中国通史"、"东亚各国史"、"中国近代史"多门史学诸课程。他讲课时声音洪亮,有条不紊,深受广大学生爱戴。不仅是文科的学生,就连法科、理工科的学生都来听课,总是座无虚席。他一贯重视奖掖青年,诲人不倦,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经史原著。他在讲中国史时,仅就一朝大事,加以剖析,而指定若干参考书,命学生自阅写出心得后,他逐字逐句批阅。他鼓励学生作专题研究、撰写论文,择优选登在《史地学报》或《学衡》上。在他的指导下,文史地部学生组织成立了史地研究会,先后出版《史地学报》、《史地杂志》、《国风半月刊》等刊物。他和刘伯明、吴宓、梅光迪共同创办学术刊物《学衡》。在浓厚学术研究的氛围下为我国文史界开创了东南大学笃实学风,形成了"东南学派",并培养造就一大批文史人才,门下向有缪、陈、张之誉。南高、东大文史地部闻名国内外,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大学齐名,毕业生多为各大学争相聘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