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张子高(1886-1976):南京高等师范至东南大学化学系教授(1916-)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35150

张子高(1886-1976)
南京高等师范至东南大学化学系教授(1916-)

  张子高,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中国化学史研究的开拓者。原名张准,又名张芷皋,1886年7月14日出生于湖北省枝江县。他少年时曾中秀才。1907年自武昌文普通中学堂毕业后,曾任枝江县高等小学数学和英文教师。1909年秋,张子高考取清华学堂第一批庚款留美。1911年夏入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成为我国最早攻读近代化学的留学生之一。1915年毕业后留校任助理研究员,他对我国特产金属钨进行了分析鉴定,成绩显著。中国科学社于1915年10月正式成立,创办《科学》杂志,张子高是该社较早的会员之一。
  1916年9月张子高回国后到1929年7月,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金陵大学、浙江大学等校担任化学教授。他在东大的学生中有恽子强、吴有训、张江树、吴学周、柳大纲等。
  1929年,张子高当选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编译委员会副委员长和科学教育顾问委员会副委员长。8月,张子高应聘到清华大学任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1931年4月,兼任教育部长的蒋介石竟任命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副教务主任吴南轩为清华大学校长,实行个人专权的统治手段,取消了各学院院长由教授会选举的规定,解散了由教授组成的"聘任委员会"。5月28日,清华教授会举行了临时会议,一致决定上书要求立即撤换吴南轩,吴被迫于5月29日离校。12月3日,梅贻琦就任校长,张子高接任教务长。
  抗战爆发后,日军于1937年9月12日侵占了清华园。张子高于1938年初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后因家事返回北平,曾任燕京大学客座教授。珍珠港事件后,他在中国大学任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等职,并兼辅仁大学化学系教授。1945年抗战胜利,张子高应邀参加了清华大学校产接收委员会的工作,重返清华大学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张子高先后被推选担任清华大学工会主席、校务委员会委员、化学系主任等职。1952年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化学系撤消,他考虑到基础课程对于工科学生培养的重要性,留在清华大学担任普通化学教研组主任。当时他已年过花甲,仍像年轻人一样,以旺盛的精力,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亲自上讲台给学生讲授普通化学。他还担负起培养年轻教师的重任。
  他在教学工作中努力反映最新的科学成就,严谨治学,严格要求。他一贯主张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重视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
  张子高还是一位著名的中国化学史研究专家。早在20年代初,他就和张江树一道,依据我国明代科学巨著《本草纲目》进行了氯化汞制备的实验,取得了成果。这种结合文献记载进行实验重演的化学史的研究方法是张子高一再提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子高把化学史的研究重点放在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研究我国古代化学的成就上,他先后发表了十几篇专题论文,论述我国历史上化学的光辉成果。1964年,张子高在过去几十年的研究基础上,写成并出版了《中国化学史稿(古代之部)》的专著。
  张子高还是著名的古墨收藏家、鉴定家。他一生写了许多古墨研究和考证文章,他同叶恭绰、张□伯、尹润生三位收藏家合编了《四家藏墨图录》一书。1973年,张子高将几十年来精心聚藏的近千方古墨(包括明代的一些珍品),全部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
  1959年1月,73岁高龄的张子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2年10月至1976年12月一直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他还曾担任中国化学会理事和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
  1976年12月11日,张子高与世长辞,享年90岁。他的子女遵嘱将他生前积蓄的人民币36万元交纳了最后一次党费。
  (何其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