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黄侃(1886-1935):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教授(1928-1935)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1348

黄侃(1886-1935)
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教授(1928-1935)

  黄侃,近代著名语言文学家。字季刚,1886年生,湖北蕲春人。幼时父云鹄授以《说文》、声□、训诂之学。既弱冠,东游日本,值章炳麟倡言革命,避地东京,遂同居《民报》社,从其学。有志革命,入同盟会。归国后,集孝义会於蕲春,说中国危急状,听者甚众,称"黄十公子"。武昌起义作,曾返蕲春筹义军。清亡后,见国事日非自度不能兴时俗谐,不肯求仕宦,曾为赵秉钧所迫,一度出任秘书长。刘师培组织筹安会,拒绝参加。1913年起,退出政治舞台,潜心研究学问。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东北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北京高等师范,1928年南下任中央大学教授,开设说文、尔雅、诗经、文选、文心雕龙、训诂学、史汉、词选诸课。1935年重阳与友人在南京登高,中酒死。著有《隽秋华室诗第一集》一卷、《北征集》一卷、《云悲海思庐诗抄》六卷、《云悲海思庐外集》一卷、《丁丁集》一卷、《石桥集》一卷、《游庐山诗》一卷、《寄勤闲室诗抄》一卷、《量守庐诗抄》一卷。生平事迹,见章炳麟《黄季刚墓志铭》。
  黄侃是章门弟子,但他的诗歌理论乃至诗歌作品都与章太炎异辙。章太炎认为"宋世诗势已尽"(《国故论衡·辨诗》),因此,他不学唐以后语,发展到后来甚至在《太炎文录》中不存近体诗,专宗汉魏六朝。而黄侃则不然,他集中近体最多,且也能师学宋人。章太炎序其庐山诗,即称:"侃为诗素慕谢公,及是篇什多五言,犹近古,七言或时杂宋人唇吻。"所以,当时论者就说:"季刚为学,服膺师说,然於诗则不专主章氏所见。"(味逸《读量守庐遗诗》)。但黄侃所为的古诗,特别是五言古诗,还是有与章太炎相近甚至相同的地方。章太炎论其《游鸡鸣寺》、《谒孝陵作》、《登燕子矶作》三首,以为"山水之咏,虽未及谢公,乃於玄晖、隐侯如伯仲,信子才之超也"(《与黄侃书》)。评其《清凉山》一首,又云:"所寄诸诗,《清凉山》一首与前豁蒙楼作,正在二谢伯仲之间。"(《与黄侃书》),以章太炎的标准来衡量,这类评价已是相当高的。
  黄侃在经学、文学、哲学诸方面也有较深造诣,在文字、音韵、训诂各方面蔚成一家言。在近代学术史上占有突出地位,产生过巨大影响,与章太炎、刘师培齐名,被称为"国学大师"。他继承了清代朴学家的传统,认为治学首先应扫清语言文字障碍,不应把"小学"当成理解典籍意义、审言考字的工具,而应视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力求发掘其本身的由来与规律,掌握和运用其理解典籍、创制文字、探索语言、赋予语言文字学以新内容和完整概念。
  黄侃在音韵研究上,继承清代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孙至章太炎等人之说,运用大量文献材料,综合排比,成为二十八部,集乾嘉以来之大成。他把声、韵二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精密的上古声韵系统,这在汉语音韵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它标志着清代三百年来古音学研究取得的最大成就,达到最高阶段,为后学者指出一条新路和提供新的方法。他在文字训诂方面,对《说文》作精湛研究,写心得批语达数十万言,把音韵、文字作为训诂的工具,使三者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对历代名家诗、文、词,如《文选》、杜诗、李义山诗、北宋诸家词均有深刻的研究,对古代散文、骈体、古近体诗、词均很擅长。
  他平生最疾学者慕浮名而弃实学,迟迟不轻著书,由于早逝,故其宏篇巨著未及撰成。多次重印的《文心雕龙札记》系在北大授课时的讲稿、中华书局出版的《黄侃论学杂著》收录他有关经学、小学、哲学的札记、论述17种,其他已出版的著作还有《集韵声类表》、《日知录札记》、《诗经序传笺略例》、《诗品讲疏》、《咏怀诗补注》。此外还有批校断句《十三经》白文,批校圈点大徐本《说文解字》、批校《广韵》、《尔雅郝疏订补》等。黄侃这位严师出了不少高徒,南京大学教授程千帆,南师大教授孙望、徐复等均受业于黄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