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王□(1888-1966):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至东南大学教授(1916-1927)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15848

□(1888-1966)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至东南大学教授(1916-1927)

  王□,我国化学和分析化学研究的开拓者。字秀梁,1888年1月7日出生于福建闽侯,祖籍浙江黄岩。1907年考入北京译学馆,学习外国语。1909年与胡刚复、秉志等一起赴美留学。这是一批在清华留美学校成立之前的早期留美生。王□先在美国科兴学院学习,1911年转入理海大学学习,1914毕业获化学学士。1915年王□参与了筹备"中国科学社"的工作,参加者中还有任鸿隽(叔永)、杨铨(杏佛)、赵元任、胡明复、过探先、秉志、竺可桢等留美生,旋即一起创办了《科学》杂志,这是我国第一种多科性的现代科学月刊,并为之积极撰稿。他被推选为1921-1923年度中国科学社董事和《科学》月刊编辑部长。1922-1933年任编辑部主任。
  1915年王□回国,先在湖南工专任教,不久到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任教授兼化学系主任。主讲定性分析、定量分析、高等分析等课程。
  20年代末王□应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之邀到该院任化学研究所所长,他即组织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中药、纤维素、油脂、油漆涂料、陶瓷玻璃等小组开展新兴的化学、化工研究。
  1934年王□再度去美在明尼苏大学研究院担任研究员,并师从著名物理化学家I.W.Kolthoff。1930年5月写出"铂、金、银在不同电解质溶液中的电极电位"论文,考评后获科学硕士学位,是年在回国途中到英、德、法、意和瑞士的大学、研究院作了考察,回国后受聘为四川大学教授,讲授分析化学、胶体化学、并主持筹建科学馆。
  1937年应竺可桢校长之聘到浙江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兼系主任,后又任师范学院院长、理学院代理院长。
  1951年院系调整中,王调到浙江师范学院化学系任教授,不久定为一级教授。1958年浙师院改名为杭州大学,他就一直在杭州任教,直至逝世。
  王□于1921年在《科学》上一连发表如"哲学与科学"、"中国制钱之定量分析"、"中国古代陶业之科学观"等7篇文章。1931年与柳大纲著有《宜兴陶业之初步化学考察》,为《科学》编了《爱迪生专号》,讴歌其贡献和人格,希望中国人学习爱迪生来改变祖国的科学落后局面。在任《科学》编辑部长时,竭力扶植年轻人华罗庚等。他在1927年参加中国化学工业会,1928年参加中国工程师学会,1932年8月4日中国化学会成立时被推为临时主席,主持大会,成立后当选为第一届常务理事,以后曾任中国化学会上海分会和浙江分会的理事长。
  早在20年代初王就发表了不少化学史方面的研究论文,如"中国古代金属原质之化学"、"中国古代金属化合物之化学"等,尤其是1923年发表的"五铢钱化学成分及古代应用铅、锡、锌、□考"一文是开创性的科学考古文献,化学史一门涉及工、农、医、地质、物理、化学的多科性边缘学科,还得精通古文、历史、地理等知识,并且主要运用现代化学分析实验,才能顺利有效地研究的学科。由于历史记载中往往渗入政治、伦理、迷信色彩,不能凭历史记载来研究,为此王用其广博的现代科学知识、化学方法进行了实验分析测定大量的数据,得出可靠的结论,可称是我国提倡和实行这种研究方法的先驱。
  王□在化学史研究方面的成果主要有(1)从五铢钱化学成分可正确地区分汉五铢、魏、晋玉铢和隋五铢;(2)关于中国用锌的起源问题的研究;(3) □的成分及其与铅、锡、锌之间的关系的研究;(4)关于中国用锌进化之研究;(5)关于中国古今钱法之研究;(6)关于中国白铜成分之研究等等。
  王□在"文革"一开始就横祸临门,1966年12月28日一批暴徒闯入击伤头部,惨然逝世。1978年王□98寿诞之日杭州大学为他开了追悼会,推倒了对他的一切诬陷、不实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