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李四光(1889-1971):国立中央大学代理校长、名誉教授(30年代) 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16852

李四光(1889-1971)
国立中央大学代理校长、名誉教授(30年代)   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李四光,著名地质学家,中国地质力学创始人。字仲揆,1889年10月26日生,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原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1971年4月29日逝世。
  1905年16岁的李四光即赴日本留学,同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回国任教,并参加了辛亥革命,出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1912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地质学,1918年6月通过了毕业论文"中国元地质"的答辩,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1919年回国,30岁的李四光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兼系主任。后又去英国,于1927年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科学博士学位。1927~1948年参与创建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并任所长、研究员(直至1949年)。其间,1932年任国立中央大学代理校长;1935年作为中英交换教授赴英国讲学;1937年抗战爆发,他率地质研究所辗转迁至重庆,曾任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名誉教授。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同年参加第18届国际地质会议,并留在英国进行考察。
  1949年后回国,任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成立后,一直担任部长。
  他先后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中国科协主席,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担任过国务院科教组组长等职。1958年获苏联科学院院士称号。
  1955年6月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后为地学部)学部委员。
  李四光在地质科学的许多领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地质力学,而且在古生物学、冰川学等方面都有精深的研究。早在1921年,李四光便开始了古生物的研究,他将一种微体标准化石命名为NFDFC,写成《中国北部之NFDFC科》一书,不仅解决了中国北部含煤石炭纪地层的划分的争论,而且对北美石炭纪地层的划分产生了重大影响。
  李四光很早就认识到地球自转产生离心力,能引起地壳乃至地球内部的运动。1926年他提出了"大陆车阀"自动控制地球自转速度的学说,后来他又发现了"山"字型构造,并提出了"构造体系"的概念。1929年发表了《东亚一些典型构造型式及其对大陆运动问题的意义》一文,1939年又在英国出版《中国地质学》一书。通过深入研究并经过模拟实验,把地质学和力学结合起来,用力学观点解释各种地质现象,创立了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并著成代表作《地质力学概论》。
  1949年后,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在找矿和地震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明确主张找石油应该先到具有生油条件的地方去找储油构造,然后再找油田。并具体指出石油远景地带,建议立即开展"物探、钻探一齐上"的找油工作。
  1956年后我国找油物探工作由西向东大转移,在松辽、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普查,后相继开发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地质力学理论也指导并找到铀矿、金刚石矿、铬矿和煤矿。他还将地质力学理论用于地震地质研究方面。邢台地震后,他根据地质构造的情况,提出了唐山有可能发生更大地震,而北京则比较安全的推断,并在后来得到证实。
  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是李四光的又一贡献。他首次发现并论证了第四纪冰川在中国的存在,进行了古代地质构造、气候变异、生物迁徙等一系列课题的研究,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学科的理论发展与生产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