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冯泽芳(1899-1959):国立东南大学农科1925年毕业校友 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22731

冯泽芳(1899-1959)
国立东南大学农科1925年毕业校友  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冯泽芳,著名棉花科学家和农业教育家,中国现代棉作科学主要奠基人。字馥堂,1899年2月生,浙江义乌人。1918年考入免费的南京高等师范农专科(后改名为东南大学)。1921年毕业后留校当助教和农校教员,半工半读修满本科学分,1925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他在校七年内发表了13篇论文,其中《中棉之形态及其分类》奠定了中棉分类的基础;《中棉之孟德尔性初次报告》是中棉遗传研究之先导。毕业后在南通棉厂工作。1930年赴美国留学,三年后获博士学位,其论文《亚洲棉与美洲棉杂种之遗传学与细胞学研究》从细胞染色体层次上解开了中棉与美棉杂交很难成功及杂交成的第一代皆不育之谜,引起国际植物学界重视。
  1934年回国任中央棉产改进所副所长,主持全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他在十个产棉省调研后,选出有代表性地点18处作为基地。他每年都到这些试验地考察记录。四年艰辛得到丰硕成果,在黄河流域棉区,美棉斯字4号特别高产优质;长江流域棉区则美棉德字531号最佳。而各个中棉和在美国最佳的爱字棉却在所有各棉区表现都不理想,这表明"棉区"这个概念和棉区划分之重要。在国内,各主要农作物中,棉花率先实行全国性的品种区域试验;在国际,与苏联并列为最早实行国家级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国家。
  1937年他致力于良种和植棉技术推广,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他以惊人的耐性和细心,用事实说服农民,经由陕西省政府实行严格的棉种管制制度,在各地棉改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斯字棉和德字棉的推广获得巨大成功。四年后,斯字棉种植达100万亩,德字棉70万亩,仅1940年陕西种斯字棉85万亩,棉农增收3400万元,而这年的推广费仅得中农所和陕西省共4万元,费用省效益高,罕与伦比。纱厂受益后渐渐愿意拿出一部分钱来支持棉花改良工作。
  1936年冯泽芳到云南考察,在开远县发现一种木棉,是国内没有的优质长绒棉。1938年他任中农所云南工作站主任,大力提倡种木棉,四年后种植7万亩。这年木棉的市值,比全国农林总经费还多1/3。木棉的发现、鉴定、育种、推广,全部是中国人自己做的,这是冯泽芳理论联系实际、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又一范例。
  冯泽芳在学术上的最大贡献是关于中国棉区划分的研究和关于中国棉工业区合理分布的研究。这二项研究成果合成一个思想体系:全国划分为五大棉区;在各棉区种植最宜品种;在产棉集中且交通便利处兴建棉纺厂;全国达到花纱布自给而各省绝不要搞自给;其它作物,如茶、丝、糖等也应实行全国合理分工的专业区。
  1942年冯泽芳应中央大学校长之聘,担任中大农学院院长,他治学严谨,联系实际,要求做科研工作。他聘请德才兼备的知名学者担任教授和各系主任,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大农学院成为学子们向望的著名学府。他讲授"棉作学"、"农学概论"等课,他结合实际经验,讲课生动易懂,学生爱听,他要求学生绝不可只限于课堂所讲内容,对老师开列的参考书,要认真阅读,自觉求知。他尤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独到见解。他十分注重实验和田间实习,亲自带学生到农场,手把手地示范。他强调要查阅原始文献,不要图省力去看二、三手资料,人云亦云。他告诫学生,农业是一门深受地域限制的学科,显著地不同于另一些理论科学。不仅外国的东西不能照搬,就是国内某地的经验,也不能简单照搬。
  1947年他任农林部棉产改进处副处长。1949年起任中央大学(后为南京大学、南京农学院)教授,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7年在河南安阳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调他任所长,同年应邀赴苏联考察。1959年在反右倾运动中冯泽芳不幸因坚持科学而被迫害致死,享年60岁。
  (冯一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