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曾省(1899-1968):国立东南大学生物系1924年毕业校友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2236

曾省(1899-1968)
国立东南大学生物系1924年毕业校友

  曾省,农业昆虫学家。又名曾省之,1899年9月生,浙江瑞安人,乃曾勉之兄。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农业专科毕业,留校任助教。南高师改为国立东南大学后,他转入生物系在秉志教授指导下,一边任助教,一边补习必修课程,完成本科规定的学分,于1924年获学士学位。1927年曾到南京郊区农民协会工作一年,1928年晋升为讲师。1929年,经秉志等的推荐,得到中华文化基金资助,前往法国里昂大学理学院攻读昆虫学、寄生虫学和真菌学,1931年获理学博士。后去瑞士暖狭登大学从事生物学研究工作。
  1932年,曾省途经莫斯科回国,被聘任为青岛大学生物系主任兼教授,并开展海洋生物的研究工作。1934年,前往济南筹建农学院,并任院长。1935年秋,他接受四川大学任叔永校长之邀出任四川大学农学院院长。1946年担任汉口商品检验局技正,兼湖北省农学院植物病虫害系主任,后来转入华中大学一直在生物系任教授。
  1951年曾省参与筹建了中南农业科学研究所,并任副所长兼植物保护系主任,研究员。1957年奉调北京,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负责昆虫标本室工作,并主持《中国农作物病虫图谱》(1-2集)的编审工作。曾省曾任中国民主同盟湖北省委员、武汉市政协委员、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以及《昆虫学报》编委。
  早年他在果树、粮食的害虫天敌的研究上做了不少的工作。1952年湖北宜都等县发生了严重的柑桔吹绵蚧为害。宜都县20万株柑桔仅产5000多公斤,严重影响了产量。曾省利用天敌防治虫害的原理,派出助手前往浙江永嘉采集大红瓢虫300余头,通过人工饲养、繁殖、驯化,采用多点释放和保护越冬等措施,使大红瓢虫适应了当地环境条件,建立了自然种群。经过三年努力,基本控制了宜都柑桔吹绵蚧的为害。为我国国内天敌异地引种开创了成功的典范。
  1965年11月,曾省和助手从湖南省农科院的试验田内采集到三化螟幼虫尸体,从中分离出一种芽孢杆菌,定名为杀螟杆菌。在湖南省微生物工厂协作下,使该菌顺利地通过了深层发酵工艺,进行批量生产。经田间试验,表明对稻苞虫、水稻三化螟、茶毛虫、菜青虫等均有良好防治效果。这是我国首次采集分离并进行工厂化生产和大面积应用的细菌杀虫剂。此外,曾省对赤眼蜂分类也有较深的研究。他是我国最早应用雄蜂外生殖器形态和翅上毛列排序作为赤眼蜂分类依据的学者之一。
  柞蚕丝绸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外贸物资。由于柞蚕筛腹寄蝇为害,成了柞丝生产的主要威胁。曾省接受辽宁柞蚕研究所邀请,参加了柞蚕筛腹寄蝇防治协作组。1962年在辽宁凤城县调查时,从柞蚕筛腹寄蝇蛹体上分离到一种虫生真菌,经鉴定定名为赤色穗状菌,对柞蚕筛腹寄蝇和家蝇的蛹都有寄生和杀死作用。他提出用"灭蚕蝇"喷洒过的柞树叶喂养柞蚕,杀死蚕体内的寄蝇蛆,使受害柞蚕能正常生长发育和吐丝结茧,经过试验效果十分理想。后来将此法在江南桑蚕区用来防治家蚕寄生蝇也取得同样效果。并于1981年荣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曾省在小麦吸浆虫防治研究上有较深的造诣。他亲自率领科技人员奔赴河南南阳等吸浆虫危害地区蹲点,提出了小麦吸浆虫预测预报的方法;并采用选育抗虫品种,拉网捕捉成虫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措施,为当地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并撰写出《小麦吸浆虫防治方法》和《小麦吸浆虫》专著和数篇论文,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
  曾省在我国高等教育岗位上整整耕耘30个春秋,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在植物保护科学研究上,他主张必须联系农业生产,深入农村,开展调查和分析,才能收到实效。
  曾省因在"文革"中深受迫害,不幸于1968年6月10日含冤谢世。到1978年已得到平反昭雪。
  (叶正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