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戴运轨(1899-1982): 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1928-1932)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7400

戴运轨(1899-1982)
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1928-1932)

  戴运轨,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字伸甫,1899年11月27日出生,浙江奉化人。1917年18岁时考取官费留日,就读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科,1922年毕业后入京都帝国大学物理系深造。1927年学成归国在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任教,1928年应中央大学张乃燕校友之聘任物理系教授,1932年应金陵大学力邀去该校任教授、其间他编著的初、高中物理教科书与张其昀编的初、高中地理、林语堂编的开明英文读本,鼎足而立,成为全国各校采用之教材。抗战爆发,他随金大西迁成都,并兼课于四川大学和空军参谋学校,在条件十分艰难的境况下,他从事电磁理论、X射线结晶构造分析术、航空风洞的研究、都曾取得卓著的成就。
  抗战胜利后,1946年2月教育部长朱家骅委派他到台北去接收帝国大学事宜,改帝大为国立台湾大学,任教务长,不久任代理校长,当时的台大百废待兴,困难重重,在半年内走入正轨,后他即辞去行政职务,由傅斯年任校长,1946年8月创立了物理学系他任系主任,经他16年之擘划,该系已具规模,培养学生500多人。1947年又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原子能核物理研究室,利用范德格拉夫静电加速器,以24万伏直流高压电源加速质子,于1948年5月13日成功地进行了我国第一次原子核(锂核)击破试验,将锂核击为二个氦核,不久又制造重水,生产重氢及中子源,从事人工放射性与其他核反应试验,为我国原子物理研究树立了第一个里程碑。他还建立了C14研究室,开辟了对古物的年代测定技术。
  1954年和1955年,戴运轨二度赴美访问研究,分别在明尼苏达大学原子核物理研究室及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辐射研究所任名誉研究员及客座研究员。他以32McV和18McV质子射线轰击原子靶的方法检测了59种元素和化合物的中子产额,其实验现象与计算结果表明:核反应的统计理论不能解释所观测到的突跃现象。研究理论发表在美国《physical Review》第109卷,博得国际物理学界好评。
  1956年台湾教育部长张其昀筹备清华大学在台复校,由梅贻琦任校长,先设原子科学研究所,这一重任又落到戴运轨身上。他亲自任教并主持该所所务及教务,延揽师资,充实设备,被誉为新竹清华大学的第一位真正创业者。他在1958年发起建立了台湾的中国物理学会,被推选为理事长,连任17年,1963年创办了《中国物理学刊》。
  1958年决定中央大学在台复校,到1962年宣告成立地球物理研究所时,戴运轨出任所长。他主持该所11年,开展了地磁与地质勘探研究,特别在地震研究及对台东火山区的磁场分布异常现象和台南部份地区引力异常分布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卓著。培养了10届硕士生200余人。1965年发行中大《地球物理研究所学刊》颇受国际推崇。
  1967年戴运轨受命筹建台湾中央大学,他力排万难,于1968年建成中大理学院,任院长,下设一个研究所和物理学系、大气物理系,不久建起科学馆、图书馆等,1969年又增设了数学系、化学工程系、中国文学系。至1973年戴运轨退休前中大已有一个研究所8个学系的规模了。
  戴运轨退休后应中国文化大学之聘出任物理系主任,时过古稀,但身体健朗,每周一三五上华冈办公,1982年4月4日不幸因心脏病突发逝世。哲人其萎,令人怀念。正如朱汇森学长在追思文中说:"先生常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八字,作为青年学子立身行事之准绳,综观先生为人,亦惟一诚字而已矣。盖诚则所知者真,言行不苟,方能尽人之性。先生以诚治学,故终生不厌;本诚以施教,故诲人不倦;本诚以盛事,故所为当为,一往无前;本诚以待人,故胸怀坦荡,温良仁厚。此乃人师之至高境界,科学家至完美德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