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魏喦寿(1900-1973):国立中央大学农化系教授(1930-1937)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1329

魏喦寿(1900-1973)
国立中央大学农化系教授(1930-1937)

  魏喦寿,微生物学家、应用化学家,我国近代工业微生物学的奠
  基人之一。1900年7月23日生,浙江省鄞县人。原台湾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1973年6月4日逝世。
  魏喦寿,1921年私立南洋中学毕业后,翌年去日本入京都大学化学工程科学习化学和微生物学,并进行真菌学研究。1927年学成归国后,至1930年在上海的国立卫生实验所从事研究工作。其间,1929年任国立劳动大学农学院农艺化学系教授,他带领学生,从事我国传统食品中微生物的分离和研究。1930~1937年任国立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并开始研究我国传统的发酵食品。1935年受实业部推荐,兼任中国酒精厂总工程师,他试验利用甘薯生产酒精,采用纯种酵母菌提高发酵效率。
  抗战期间,1937-1945年魏喦寿担任中国国家资源委员会酒精工业总工程师,奉命在四川和云南筹建了内江、泸州、昆明三个酒精厂,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生产出了酒精,为大后方起了示范的作用。为战时的交通运输提供了急需的能源。
  1945年,魏喦寿受命去台湾接收日本经营的台北帝国大学,更名为国立台湾大学,他被聘为台湾大学工学院院长兼化学工程系主任,并在农业化学系教授微生物学。1957年,他在台湾创建了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直至1973年逝世前一直担任该所所长,为该所的发展竭智尽力,功绩卓著。魏喦寿,从2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应用微生物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在研究发酵和生产酒精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1929年在美国《科学》杂志报道了他在腐乳中分离的一个毛霉新种。1931年他分离的一种拟青霉素,曾被青霉素专家汤姆在后出版的《青霉素》专著所收录。这是我国科学家从发酵仪器中分离出的第一批工业微生物菌种。从1959年开始,他主持编纂了《应用微生物图谱》,这部著作反映了他对各类微生物精确认识,对于科研、教学及产业部门都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1957年,魏喦寿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发表的研究论文"霉菌和细菌的淀粉酶之联合作用",向国外介绍了我国白酒酿造中用麦子制成的酒曲是结合采用了霉菌和细菌的淀粉酶,可以协同地完成淀粉的液化和糖化过程。这一论文不仅从酶学水平总结和提高了传统东方酿造中的复式发酵过程,而且后来被成功地应用于印染工业的退浆工艺中去。
  魏喦寿,是迄今为止研究腐乳最系统和深入的科学家。他从20年代后期开始对腐乳进行研究,长达40年之久。他在1968年完成的有关腐乳研究的《技术总结报告》,从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当时具有最高水平,至今仍具参考价值。
  早在30年代,魏喦寿在日本《发酵协会志》上多次发表过他以紫外线照射观察青霉素、根霉素、酵母菌的结果,这在当时是少见的。1953年他发表的《紫色花蜜腺酵母菌之研究》一文,介绍了他早年在紫外线下观察微生物的经验,成功地鉴定了从植物蜜腺中分离的用肉眼能以区分的红酵母。此外,他还用较多的时间对藻类单细胞蛋白、绿藻的生长、代谢和培养方法的研究上有一定的成果。
  作为台湾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的创建人和所长,魏喦寿对研究所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他在化学方面也从事过多方面的研究,如他进行过一些化合物的化学合成,建立了放射性元素钍的微量分析方法,研究过从海水中提取铀和制备感光乳剂等。
  魏喦寿一生大部分的时间在大学渡过,生平除读书作实验外,无任何嗜好,始终用自己勤奋所学的知识无私地服务于社会,作为我国工业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在长年教学与科研生涯中,为开拓和发展我国的工业微生物学做出了显著的贡献,造就了一批高级人才。70年代他的学生们以"魏喦寿教授基金会"名义,在美国新泽西州定期组织学术活动。
  (程先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