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张文佑(1909-1985):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教授(1948-1950) 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15814

张文佑(1909-1985)
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教授(1948-1950)   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张文佑,著名大地构造学家。1909年8月31日生,河北唐山人。原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5年2月11日逝世。
  张文佑193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4~1949年在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历任助理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其间,1945~1947年在美国地质调查局、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并作地质考察;1948年起兼任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教授。
  解放后,1949年他任南京军管会接管中央研究院领导小组成员,同年担任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
  1951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兼大地构造室主任,后任所长、名誉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其间,1984年11月起兼任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
  张文佑先后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主席成员,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大地构造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地质学会代理事长;先后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地质矿产组副组长,中国能源委员会顾问等职。
  1955年6月张文佑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后为地学部)学部委员,后被选为地学部常委。
  早在30年代,张文佑就在北京西山解决了中国北方震旦系与寒武系的分界问题,在坨里一带建立了新的白垩纪地层剖面,在桂林完成了山字型等构造系形成过程和力学机制的模拟实验。
  50年代中期,张文佑首先提出有一个鲁中断裂带(后称之为郯庐断裂带)以及该断裂带上产有原生金刚石的论断,后确在该带上找到了我国规模最大的原生金刚石矿床。1956年他考察柴达木盆地之后,提出隐蔽区才可能出油的论断,并为勘探实践所证实。接着他提出中国东部包括冀中、松辽等大型厚层沉积盆地有生油远景的见解,参与了我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基地由西向东移的战略决策,并因在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突出工作,成为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获得者之一。
  1974年张文佑提出的"定洼探边"、"定洼探隆"的观点,提高了油气储采比,开创了油气勘探的新局面。他提出的断块煤田的见解--断裂形式和性质控制成矿环境、成矿部位及煤田深层地下水的观点,亦为实践所证实。张文佑还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古地磁的研究,主张多学科综合研究大地构造,并提出了"上天、入地、下海"的研究方向。
  张文佑1959年主编了《中国大地构造图》和《中国大地构造纲要》两部专著,这是国内外最有影响、最详细阐述中国大地构造的著作,张文佑因此而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74年张文佑还提出了"断块构造学说",并把它发展成为一门以线形构造为本、以槽台学说和地质力学为体、以板块学说为借鉴,以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为指导的大地构造学说,并因此而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张文佑一生发表论著计170余种。除上述外,还有多项成果获奖,他主编的《华北断块区的形成与发展》一书获1980年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他主编的《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图》获1984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