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王端骧(1909-):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教授(1953-1958)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30291

王端骧(1909-)
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教授(1953-1958)

  王端骧,无线电电子学家,1909年出生于天津。1926年报考大学,同时被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和南开大学分别录取,由于交大已有工科,王端骧进了交通大学电机系。1930年毕业后的7年中,王端骧先后在上海的三个无线电厂担任技术骨干,为上海铁路局安装了南京、杭州、上海三个无线电台,保证了铁路通信不致中断,还在福州、南宁建立两处广播电台;设计制造了当时中国自制的最大功率(10 kW)的桂林广播电台;还为泰国海军建立了两座军用电台。
  1937年秋,王端骧随中国无线电公司迁到重庆,当时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急需在重庆建立无线电厂,王端骧受命组建新厂并任厂长。日军对后方狂轰滥炸,基建器材短缺,运输困难,条件十分艰难。但是王端骧带领职工齐心努力,克服困难,在重庆迅速建成中央无线电厂,开始生产。在此后的五年中,该厂配合桂林的中央无线电总厂,供应了全国半数以上的军用无线电设备,为抗日战争作出贡献。
  1942年,资源委员会为布置战后工业复兴计划,在工、矿、电力、通信等工业界选派31名技术骨干赴美国学习,王端骧作为通信方面的技术骨干被派到美国学习考察。在美四年中,他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雷达、微波等技术,而且发表了两篇研究论文,还有一项发明获美国国家发明专利。1947年秋,王端骧回国。资源委员会拟在南京筹建中央无线电厂,王端骧再一次担起建厂重任,在南京中华门外板桥镇建立了南京中央无线电厂(714厂前身)并任厂长。
  1948年底,国民党策划将南京重要的工厂迁往台湾,王端骧顶着巨大压力,冒着危险,机智地保护了工厂留在大陆,大批技术力量也顺利留在南京。渡江战役后,南京中央无线电厂完好地交给了新中国政府,并迅速地为解放军装备了大批无线电设备。南京中央无线电厂以及战后建立的天津无线电厂(712厂)成为新中国发展无线电工业的最为重要的基础,当时的技术人才后来为中国的无线电工业(以至在两弹一星研制中的通信技术)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现在南京熊猫集团的前身就是南京中央无线电厂。
  1953年,王端骧转入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任教授。他利用自身优势,在教材和文献资料缺乏的条件下开设出了一系列新课,他在南工主讲无线电发送设备、无线电设备制造等专业课程,担任无线电设备制造教研组主任,他与钱凤章、陆钟祚、沈庆垓成为陈章系主任同心合力的四大支柱,1956年中央决定成立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由南工支调15名教师。1958年他与沈庆垓调往成电,在无线电材料与器材系任教,并首任成都市政协委员,市政府顾问委员。他不懈努力,为我国电子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1973年王端骧奉调到上海交通大学无线电系任教授。改革开放后,1978年上海交大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派出教育科技考察团,王端骧作为成员之一,对美国的20多所著名大学和10多个重要研究机构进行了考察。交大基于这次考察进行了具有战略性的学科规划,开始了新的学科建设。
  早在70年代中期,王端骧就开始关注光导纤维这一新材料,并认识到运用光纤进行通信的巨大前景。在他的建议下,交大在较早地时期就开始推进这一领域的研究,追踪世界前沿,在王端骧与同事们的努力下,交大的光纤通讯研究成绩斐然,在全国处于前列,并建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王端骧于1953年参加民盟,198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在入党誓词中,他特别引用了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表示他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无比热爱。王端骧的晚年还作为分科主编参加了多次《辞海》修编工作,85岁高龄
  仍被校长特聘为教学督导。他是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通信学会会士,上海宇航学会理事,IEEE终生会员。
  (葛允怡  王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