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胡世华(1912-):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1943-1946)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951

胡世华(1912-)
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1943-1946)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胡世华,数理逻辑学家,又名胡子华,1912年1月28日生于上海市,祖籍浙江吴兴。因其父胡惟德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久居北京。1929年,胡世华入南开大学读预科两年、本科一年,1932年转至北京大学哲学系。1935年毕业后留校研究数学。1936-1940年间,他先后在奥、德、法、瑞士学习和研究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在德国西威廉敏思特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1年回国后,任广东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副教授;1943年2月至1946年4月任重庆中央大学哲学系数理逻辑、数学基础教授;1946年4月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数理逻辑、数学基础教授。
  1950年起调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数理逻辑研究室主任;1963年任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第九室主任;1985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1958年至1963年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数学系工程逻辑教研室主任;1979年起兼任北京计算机学院院长、名誉院长。
  1949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5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任计算机科学组组长。
  胡世华参加了中国数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逻辑学会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并任理事或委员;曾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数学学报》和《理论计算机科学》(欧洲理论计算机科学协会EATCS的机关刊物)的编委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数学卷和哲学卷的编委。
  胡世华是我国少数几位在国内发展数理逻辑的代表人物之一。而在中国把逻辑研究超出哲学的范畴并和数学联系起来的工作是由胡世华开创的,也是国内把逻辑和计算机结合起来进行工作的倡导人。
  本世纪40年代时,胡世华就开始发表了他的数理逻辑研究成果。1943年在《学术季刊》文哲号一卷3期里,胡世华发表了"论人造的语言",介绍了人工语言的特点、作用,并向国内介绍了符号逻辑。1945年在《学原》一卷5期里,胡世华发表了"再现算术新系统及其逻辑常词",建立了一个新的递归算术系统RA。胡世华从40年代起发表了许多关于多值逻辑等方面的文章,这些工作受到了国际上的注意,例如A普赖尔的《Formal Logic》一书中就引用了胡世华的多值逻辑结果。
  50年代末期胡世华的工作转变为递归函数理论的研究。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胡世华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里建立了数理逻辑研究组。他从中国人民大学调来了唐稚松、陆钟万二位同志,并且吸收1955年数学系毕业的黄祖良、杨东屏建立了数理逻辑小组。从此数理逻辑分支在中国科学院里得到了发展。他在1964年《数学进展》上发表的"古典谓词演算"一文中,构造了谓词演算系统,证明了有关原数学定理并用它们描述形式数学系统。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胡世华又和陆钟万写出了《数理逻辑基础》(上、下册),并获得了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在递归函数理论方面胡世华有重要贡献。50年代后半期,他本人对递归函数理论做了深入的研究。这方面第一个受到国际上重视的文章是他在《数学学报》发表的"一种递归式的原始递归性"一文。胡世华的这项工作在国际上受到了重视。著名递归函数理论专家R.彼得(Peter)就继续他的工作并把他的结果加以推广。
  胡世华耄耋之年仍耕耘不已,1990年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递归结构--可解决性理论Ⅰ"及"递归结构理论的形式系统和语句的可判定性--可解决性理论Ⅱ"。后来又写出了第三篇文章"可解决性理论Ⅲ",他在文中给出了一个称为条件的判别条件。
  (陆钟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