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周可涌(1912-):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1935年毕业校友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3363

周可涌(1912-)
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1935年毕业校友

  周可涌,农学家,福建农学院二级教授,副院长。1912年2月生,安徽省当涂县人。1931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1935年毕业留校任教,和俞启葆一起做棉花研究,并联合在英国棉花杂志上发表过棉花花色遗传的文章。1935年秋后,通过参加考试院首次招考高等建设人才的考试,被分配到全国经济委员会蚕丝改良委员会任技术专员。1937年初被派往日本考察、实习桑树育种,6月回国任安徽省立棉蚕改良场场长。1938年秋任四川农业改进所技士,仍做棉花科技工作。1939年兼四川农业改进所内江农业推广督导区副主任和甘蔗试验场推广股股长。1940年任四川农业改进所甘蔗试验场技正兼场长,并兼内江农业推广督导区副主任,推广了改良品种印度290。1943年任农林部四川农业推广繁殖站技术专员,做棉花和甘蔗的推广工作。1945年春带职去美国,在路易斯安纳大学专攻甘蔗,选读研究生课程,后到路易斯安纳等地的甘蔗试验研究单位和糖厂、农场实习。
  1946年夏回国任安徽农林处技正兼处长,1947年起兼安徽大学农学院教授。1951年2月到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任教授兼农艺系主任,4月协大并入福州大学,周可涌任农学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成立福建农学院,周可涌任农学系主任,1957年起兼任福建省甘蔗试验站站长。后改为甘蔗麻类研究所,任所长。后又任福建农学院二级教授兼副院长。1980年开始兼任福建农学院甘蔗研究所所长。
  周可涌长期从事甘蔗、棉花、水稻的研究和农作物的教学工作。在甘蔗的研究方面,卓有成效。四川内江甘蔗试验场应用周可涌研究的结果,进行了甘蔗杂交获得成功。同时,他结合观察宿根甘蔗的生长发育,进行了保护越冬,其表现和新植甘蔗基本相同,确定以台糖134比较好。从1955年开始,在广东、福建很快普遍种植了这个品种,高峰期达甘蔗总面积90%以上,近年来还占一半以上。
  1955年初周可涌结合在莆田、仙游一带甘蔗冻害调查,试用砍收后残留在土下的老蔗兜作种,解决了冻害问题,实践证明效果很好。周可涌的"甘蔗三角密植法"(广东称狗脚迹法)在全国推广。1958年,他写出了"中国植蔗和制糖历史问题的商榷"一文,明确提出了种蔗制糖起源于中国,受到了有关方面的重视。
  60年代,周可涌结合培养研究生和大学本科毕业生,写出资料性文章20余篇。70年代他曾在植蔗大队搞试验研究,被大面积推广的有:甘蔗育苗移栽、老蔗头做种、麦菜间作、菜后植蔗和套种黄豆、甘蔗砍收后抢种一季冬作或短期蔬菜或绿肥等。
  1980年开始,周可涌拟订了提高蔗区光能利用率的耕作栽培制度改革、甘蔗良种选育与推广、甘蔗叶片光合膜面积比较,防治甘蔗病虫害的研究、蔗渣生料培养香菇、生物电测定仪的研制等十个方面的研究课题,现在每个课题均已取得了结果。
  周可涌有关甘蔗的论文和译著主要有:"四川省甘蔗试验场四年来事迹摘要"、"甘蔗栽培方法的简略介绍"、"甘蔗三角条播密植的丰产原理"、"甘蔗"、"甘蔗枯死茎的发生及其防治办法"、"狠抓甘蔗田间工作"、"宿根甘蔗丰产的关键"以及《甘蔗栽培学》、《作物栽培学》、《中国甘蔗栽培》、《中国近代甘蔗发展简史》、《怎样种甘蔗》、《南方作物栽培学--甘蔗》、《甘蔗育苗移栽》、《甘蔗译丛》等专著。
  周可涌对棉花也进行过中美棉无性杂交、棉与木槿属间有性杂交等方面的研究,发表了"中美棉嫁接后在籽之光毛上的遗传影响"、"棉与芙蓉属间杂交的初步试探--棉纤维显著增长"、"略论福建省发展棉花生产技术问题"、"棉花的生长"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