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黄耀曾(1912-):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1934年毕业校友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1163

黄耀曾(1912-)
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1934年毕业校友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黄耀曾,著名有机化学家。1912年11月11日生,江苏南通人。1930年考入中央大学化学系。老师中有庄长恭、张江树、刘树祀、袁翰青、高济宇等都使他受益匪浅,但影响他一生的是庄长恭,黄耀曾成为他的得意门生,其毕业论文"环已烷甲甲基-乙-羧基-1-乙酸的合成"就是庄长恭研究甾体的全合成的第一步。1934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后,进入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被指定做有机微量分析的开创兼做有机合成,经过无数次钻研实验,在微量分析研究上,他掌握了许多新技术,使研究结果很快就出来,并与德国专家在德国作出的实验结果完全相同。由此而改变了贝母生物碱的经验式。同时在有机合成方面,他也是通过积极思索,改变过去的思路,得到成功,受到庄长恭赞许。
  1939-1944年黄耀曾在上海第一医学院任讲师,1946-1949年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新中国成立后,黄耀曾转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在这里,他努力为人民多做好事,完成了许多创造研究。50年代国际上的抗菌素除青霉素外,还有金霉素、土霉素、链霉素等,后几个品种当时就占了抗菌素产值的40%,我国都依赖进口。黄耀曾和戴立信等与上海第三制药厂合作改进了金霉素的提取路线,得到了金霉素的结晶,并迅速投产。而后又作了金霉素结构的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曾有报告说该研究已接近国际水平。金霉素的研究获得1956年中国科学院奖。
  1960-1984年他任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达24年之久。黄耀曾和其他研究工作者一起,在我国首先应用元素氟来氟化碳氢化合物,并在研究氟塑料、氟表面活性剂、新型粘结炸药等领域中为国防科研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这些工作,黄耀曾获得了国防科技工作委员会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奖章。黄耀曾和李基森等试制成功多种电刷镀液并在20多个省市推广应用电刷镀技术,为国家取得显著效益,获得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一个努力探索、造诣颇深的化学家,黄耀曾的建树很多。尤其在"15、16族元素的金属有机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这一研究领域中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共发表论文90余篇,获得好评。
  黄耀曾多次获得中国科学院奖金、奖状,以及"四委"和上海科学技术奖金、奖章。1978年,他荣获了全国科学大会奖;1988年荣获国防科技工作委员会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奖"。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4年获第三世界科学院化学奖等。
  1956-1966年间,黄耀曾连任上海市第二至四届人大代表;1978-1987年间又历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他还曾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代化学系副主任,上海科技大学等高校的教授。黄耀曾历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与上海化学化工会常务理事。此外,黄耀曾还担任《化学学报》编委、《有机化学》主编、国际性《无机和金属有机的合成和反应性》顾问编委、国际性《杂原子化学》顾问编委。
  1980年黄耀曾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化学学部常委、副主任。1983年,任美国诺特丹大学客座教授,并三次去美国在20多个大学讲学;1989年,他应邀在美国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杂原子化学会议上做大会特邀报告。
  黄耀曾作为一个优秀的化学教育家,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已培养了16名博士、10多名硕士,其中5名分别获得上海市科协一等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上海市科协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1990年度院长奖学金一等奖、特等奖。黄耀曾也获得优秀博士生导师称号。
  黄耀曾已发表了220多篇论文,多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上;他还撰写了内部资料20多篇,与他人合编书籍5种、合译书籍5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