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曾威(1913-):国立中央大学土木系教授(1940-1942)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20184

曾威(1913-)
国立中央大学土木系教授(1940-1942)

  曾威,公路及桥梁专家,我国公路科学研究工作的开拓者。原名曾景贤,1913年1月8日生,福建省长乐县人。1931年被保送入东北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后因"九一八"事变,就读天津北洋大学土木系,1935年毕业后到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继续学习,1936年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38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任湖南大学土木系教员、交通部公路管理处副工程师。1939~1946年,任中央工业专科学校、中央大学、重庆大学、复旦大学教授,致力于培养人才,尤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所培养的人才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动手能力也很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1946年,他回北洋大学任土木系教授兼系主任。1947~1949年在台湾大陆工程公司任总工程师。1949年去香港,并于11月回到祖国,再一次回到北洋大学任教,结束了他彷徨半生的历史。
  1951~1954年底,他担任东北人民政府公路总局一级专家兼总工程师。主持了沈大、盖庄、沈安三条公路的建设,在缺乏建筑材料的条件下,利用沙砾加铺级配路面以保持通车,在沈大线上建设自行设计的钢筋混凝土双梁桥,在吉林松花江桥采用射水沉桩作业。1953年他在修复沈抚黑色路面公路时,首先使用了国产沥青,煤沥青和油母页岩渣油,这些,当时在国内都是首创。1954年他调任交通部公路总局副总工程师,1955年参加修复南昌八一大桥,1954年底参加康藏、青藏两条公路在拉萨会师的通车典礼,顺便完成了所经地区青藏公路正规建设的初步踏勘任务。
  1956年在我国编制"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他主持了公路部分科学规划的编制,参与了交通学科和建筑学科部分的规划工作。同年10月,任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走上了从事公路科研的道路。1986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2年被授予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称号。
  曾威在我国桥梁工程技术及理论的发展上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组织过装配化预应力技术的开发研究、胶合木桥梁的研究以及钢筋混凝土拱桥、刚架拱桥的研究,尤其对中国石拱桥的研究,使石拱桥这个中国的传统造桥工艺得以发扬光大,获得了新生,促进了石拱桥在中国的推广应用。
  1962年,湖南省开始改造大量石台木面的危桥,曾威提出了把整片梁化整为零,主梁与面板分别预制,运到现场后再行拼装,并将桥面板采用微弯型式,以节约钢材。这个中国独创的,有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的科研成果很快得到了推广,不仅用于危桥改造,许多新建桥梁也采用,效果很好。
  曾威从1972年起参与指导了双曲拱桥的设计及理论研究课题。由他主稿的《公路双曲拱桥上部结构设计计算》一书,对双曲拱桥这种有中国特色的桥型从多年的实践向理论阐述迈进了一大步。这项研究也获得1979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公路双曲拱桥的推广"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钢筋混凝土梁板分别预制的组合结构,是曾威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的重点所在。研究工作在理论上也有重大突破。1991年出版了由他主持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的《新型公路桥面板》。
  曾威从1938年起,始终重视培养人才,他的教学对象包括了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他至今仍担任着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的学术委员会名誉主委和学位委员会主委。时时注意培养和引导青年科技工作者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他诲人不倦、平易近人、有问必答、毫不保留的好作风得到大家赞誉。
  曾威的一生是不平淡的,但却是平凡的,是执着追求的一生。他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为公路交通事业实干的精神为公路科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丁文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