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张钟俊(1913-1995):国立中央大学电机系教授(1939)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16951

张钟俊(1913-1995)
国立中央大学电机系教授(1939)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张钟俊,著名控制理论学家,1913年9月出生,浙江嘉善人,1934年7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获学士学位。同年,由于他提出的将数学方法用于电讯网络的设想,构思新颖,得到中美文化教育基金的奖学金资助,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工系深造。于1935年6月和1937年12月通过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获科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副研究员。1938年12月回国后历任武汉大学、中央大学教授。1940年起任交通大学教授,长期担任系所的领导工作。曾受聘为国家科委电力组成员和自动化组组长;担任过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职。他主持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长期发展规划"获上海市科技大会奖;主持的系统辨识、预测控制、广义控制系统设计以及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理论与设计等四项课题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他负责的博士点在培养高质量博士、推动学科建设方面的工作获1989年度全国普通高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著有《张钟俊教授论文集》中文3卷和英文1卷。
  1938年取得博士学位后,张钟俊即协助著名的电讯网络专家葛莱明研究网络综合理论。在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时期,他指导硕士研究生继续这方面的研究。1948年他出版了专著《电讯网络》,同年张钟俊转入自动控制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开创了中国在控制论科学研究方面的先河。建国后,由于专业的需要,张钟俊又从事电力系统的研究。他利用自学的俄语和原有的电力系统知识,翻译了一套苏联部定的发电专业教材,作为全国高校的试用教材,1956年,张钟俊和他的助手们利用线性规划方法来解决电力系统的优化问题,在国内的电力工程界是一个首创。60年代以来,现代控制理论突飞猛进。1975年,他成功地应用Kalman滤波技术用于陀螺角速度漂移数学模型的辨识。80年代以来,张钟俊虽已年逾花甲,却仍然指导着他的研究生和博士后科研人员进行控制理论前沿课题的研究。
  张钟俊是恢复培养研究生制度后首批被任命的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负责了上海交通大学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的建站工作。现已培养了25名硕士和30名博士,并有5名博士后科研人员工作期满出站。他带领同事及研究生在自动控制领域的研究成果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4次。他主持的博士点工作曾获1989年首届全国普通高校国家级优秀教育成果奖。
  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的同时,他兼任上海市公用事业管理局技术室主任,1949年他为人民政府接管上海市公用事业外商企业单位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他主持了上海市统一电压和频率最终并网工程;领导了上海第一条过江电力电缆的铺设,建立了上海的环形电力网。1956年张钟俊出席了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召开的全国科技发展12年规划会议,并执笔起草了"电力系统"的子规划,为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绘制蓝图。1958年,张钟俊又出席了"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技术研讨会",任电力系统组组长。会后,他根据规划中的系统结构,用两年时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建成了电力系统动态模拟的大型科研教学基地。
  作为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和中国微型电脑应用学会的负责人,他经常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宣传和普及控制论科学。十多年来,张钟俊因讲学、考察或参加会议出国多次,行迹遍及欧亚美非四大洲。1978年,张钟俊访问美国,敏锐地看到微电脑的开发和应用是当前技术革命中的一项关键性措施。回国后他便多次向领导提议大力开展微电脑的应用研究。
  1985年,张钟俊已年逾古稀。他辞去了校内的行政职务,仍担任华侨大学等20多所高等院校的顾问教授、名誉教授和名誉校长。
  1995年12月张钟俊病逝上海,享年82岁。
  (韩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