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徐冠仁(1914-):国立中央大学农艺系1934年毕业校友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24350

徐冠仁(1914-)
国立中央大学农艺系1934年毕业校友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徐冠仁,著名作物遗传育种学家,中国核农学的创始人,1914年3月7日生,江苏南通人。1930年在南通学院附属农科高中毕业后直升南通学院农科,次年转入中央大学农艺系二年级,1934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34~1946年间历任农艺系助教、讲师、副教授。他撰写的"水稻植物性状遗传研究"、"水稻抽穗期遗传研究"和"不同类型水稻杂交、不孕性遗传研究"等论文于1943~1946年在《印度遗传育种》杂志上发表,曾获自然科学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他编著的《稻作学》教材在当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1946年徐冠仁接受明尼苏达大学奖学金赴美留学,主攻遗传学,辅修植物学,同时兼职任教。他的博士论文《正常玉米与矮生玉米生产发育的比较研究》对杂交种优势的产生与表达提出了新的观点,1950年获博士学位。随后被推荐为美国西格马赛科学荣誉学会会员,留在明尼苏达大学农学及植物遗传学系当研究员,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子能和平利用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徐冠仁采用热中子和X射线处理小麦种子,得到抗秆锈病突变体,为抗病育种指出了新的途径,受到国际育种界的重视,其论文刊登在《第一届国际原子能和平利用会议论文集》中,他的名字被列入联合国1954年《世界小麦育种家和育种站名录》中。
  1956年,徐冠仁携夫人黄小玲及幼子转道日本回到祖国。从此他开始致力于开创我国原子能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和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他历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原子能利用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理事长。
  1956年由徐冠仁建议"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原子能农业应用实验室",这个建议得到了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决定由他负责筹建。他不畏困难,与其他7位专家一起,克服重重困难,于1957年9月,正式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室,开始了边建设、边培养人才、边开展工作。到1958年,该所的同位素示踪、低剂量刺激农作物增产、辐射保藏食品、辐射消灭病虫害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初步成果。在他的倡导下,1979年3月成立了中国原子能农学会,创办了《原子能农业应用》期刊。现在该刊已扩展为《核农学报》、《核农学通报》。目前,全国有27个省、市、自治区先后建立了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机构和学会,形成了核农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密切配合的两个体系。我国的辐射育种与辐照保鲜已经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国际上处于先进行列,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和各国同行专家的重视,他的事迹已载入《原子能科学家名录》之中。
  徐冠仁十分关心和重视我国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他利用从美国带回来的高梁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材料,成功地育成了我国第一个杂交高梁。为了开辟新糖源,他主持"粮糖兼用杂交高梁育种研究",为开创我国粮糖兼用杂交高梁的利用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最近,他又向国家科委提出,充分利用我国广大水面资源发展水上种植业的新建议,并在杭州中国水稻所取得初步试验的可喜成果。
  1980年他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物学部常委、副主任,代主任。1985年他获得中国科学院授予的从事科学工作五十年荣誉奖状。至今他仍担任中国原子能农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和成都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同位素专业组副组长、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委员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农业科学评审组成员;他还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等书刊的编委。
  (刘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