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张致一(1914-1990):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教师(1940-1941)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1265

张致一(1914-1990)
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教师(1940-1941)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张致一,著名内分泌学家、生殖生物学家。1914年11月17日生,山东泗水人。原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0年10月8日逝世。
  张致一1934~1937年在山东大学生物系学习,后转入武汉大学生物系,1940年毕业。
  1940~1941年在中央大学医学院任助教。其后分别在同济大学、中国心理生理研究所任助教、助研。后赴美国衣阿华大学动物系学习,1948年获硕士学位,1952年获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副研究员。
  1957~1958年他任中国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兼室主任。1959年起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室主任、副所长。
  1980年11月张致一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后被选为学部常委、副主任。
  张致一早年从事发育生物学的研究,与童第周合作进行过鱼类胚胎发育能力、外胚层极性决定以及鱼卵器及决定等研究工作。在美国时期主要从事性别决定与分化的研究,通过性激素在南非获得蟾蜍由雄性完全转变为雌性并能产生单性(雄性22型)后代的实验,同时又通过生殖腺移植获得了由雌性(ZW型)转变为雄性的成功结果,说明了在性别分化中性遗传基因与性别分化的关系。在比较内分泌方面,最早成功地完成了胚胎下丘脑的割除实验,证明了下丘脑与垂体形态和功能分化的依赖关系;甲状腺素对色素细胞功能的调节机理,以及类固醇激素在排卵过程中的作用,提出孕酮在排卵中的重要性。
  1960年以后,张致一在动物研究所研究了激素对鱼类卵细胞蛋白质及核酸的代谢调节,激素对某些酶系的调节;哺乳类的泌乳机理;前列腺素对黄体的调控;LRH对鱼类的催青及其作用原理;激素在家畜中的应用以及胚胎着床的机理研究,首次证实了子宫中有LH-RH和HCG受体的存在,因而认为这两种激素有可能担负着着床信使的使命。
  在生殖系统进化方面,他第一次证实脊椎动物(文昌鱼)中已出现了脊椎动物垂体的同源结构(哈氏窝),并能合成和分泌垂体促进性腺激素以及促性腺释放激素,另外还发现了脊椎动物促性腺激素有增高生腺腺类固醇性激素的作用,同时性腺中也证实有高亲合力性激素受体的存在,由此说明一个完整的生殖激素调控系统,在脊索动物已经初步形成,为生殖系统的进化提供了重要的新论证。
  张致一先后在国内外发表科学论文80余篇,指导研究人员发表论文50余篇。主要论文有:
  "从矛盾论分析性腺的分化和转变问题"
  "离体排卵中激素作用的性质分析"
  "类固醇激素在蟾蜍离体排卵过程中的作用"
  "激素与离体排卵"
  "激素与碱性磷酸酶的关系及其在鱼类排卵中的作用"
  "类固醇激素诱导鱼类排卵实验"
  "割除丘脑下部垂体和甲状腺对蝌蚪肠中碱性磷酸酶的影响"
  "丘脑下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LH-RH)对草鱼的催产作用--垂体及卵巢的组织化学研究"
  "丘脑下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LH-RH)对草鱼的催产作用--垂体促性腺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研究"
  "蟾蜍排卵过程中卵细胞的静息电位变化"
  "防止母马早期流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