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张宗燧(1915-1969):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1940-1945) 195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13114

张宗燧(1915-1969)
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1940-1945)   195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张宗燧,著名理论物理学家,1915年6月1日生,浙江省杭州市人。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年8月公费赴英国留学,在剑桥大学物理系学习,1938年秋毕业后去丹麦、瑞士等国工作,曾随量子物理的创始人尼·波尔(N.Bohr)教授研究量子场论。1940年春在重庆中央大学任物理系教授,1945年冬以英国文化协会高级研究员身份到剑桥大学工作,1947年秋到美国,先后在普林斯敦高等研究所、加尼基工业大学工作。1948年冬回国,先后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56年调中国科学院历任数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物理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学部委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张宗燧从1937年起,他就在国外从事统计物理理论方面的研究,在合作现象,特别是固溶体的统计物理理论等方面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这方面发表的主要论文有10余篇,受到国际上的重视。从1940年起,张宗燧又开始研究量子场论,在量子场论的形式体系的建立,特别是在高价微商、高自旋粒子的场论等方面的研究,有许多工作达到了国际上的先进水平,并卓有创见。1949年之前这些方面他曾发表论文10余篇。1949年我国解放时,正值量子场论取得一大进展以后,1948年出现了避免量子场论中发散困难的重正化理论。因此解放后的最初一段时间我国量子场的研究是在这一领域中进行的。在理论的数学形式方面,可以张宗燧的《On Weisss theory of fields》(《物理学报》,7,1949)、《含有高次微商的量子理论》(《物理学报》,14,1958)两篇文章为代表。1952年以后,重正化理论的研究及其应用,基本告一段落,量子场的研究转入别的领域。在非定域的研究方面,张宗燧的工作具有代表性,曾经比较了二种含有高价微商的量子场论。这可参见他的论文《含有高次微商的量子理论》。由于进一步讨论高自旋粒子波动方程时感觉有消除辅助条件的需要,张宗燧写了《分析力学中正则方程的简化》(《物理学报》12、1956年)。张宗燧具有代表性的另一工作是应用狄拉克在1938年提出电子的古典理论时所创造的方法,讨论粒子在标量介子场作用下包含有辐射阻尼效应的经典运动方程。《质点的经典运动》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57年第1期。此外,在洛伦兹(Lorentz)群的表示方面也进行了研究,发表了《相对论量子力学中一些算子的计算》第一篇和第二篇(《数学学报》3,1953)两篇论文。在统计物理学方面,一个重要的工作是张宗燧与王德懋、许永焕为研究合作现象而建立的一个方法,它可以用来求固溶体(或类似的物体)的位形自由能。张宗燧在《量子系统的Ergodic定理》(《物理学报》14,1958)一文中做了有关于量子系统的各态经历(Ergodic)定理的讨论。他在《相对论的量子力学中一些算子的计算》第一篇及第二篇中,考虑了相对论的量子力学与不齐次罗伦兹变换群的表示之间的关系。
  张宗燧是我国最早从事量子场论研究的科学家之一,他的上述工作,在国内外的科学专著和论文中曾多次被引用。1965年还参加了层子模型的工作。他一生勤奋工作,30多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科学著作三本。
  张宗燧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在教学中成绩显著,获得大家好评。他先后培养研究生多人,他的学生正在我国各有关科研领域内发挥着骨干的作用。张宗燧热爱祖国,在解放前夕毅然回国,他拥护党和社会主义,他热爱科学,刻苦钻研业务,在理论物理的研究和培养人才方面,贡献了自己的一生。1969年6月30日,因受极左路线的迫害而死,仅5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