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朱显谟(1915-):国立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1940年毕业校友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发布时间:2002年06月02日来源:浏览次数:1470

朱显谟(1915-)
国立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1940年毕业校友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朱显谟,著名土壤学家,1915年12月4日出生于江苏省崇明县。1936年考取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1940年朱显谟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后,在江西省地质调查所工作。历任技佐、技士、技正,兼土壤研究室主任,对江西的土壤作了普查,并开展了红壤改良试验。朱显谟除完成土壤调查制图和报告外,还撰写了论文4、5篇,江西省土壤志1篇,对红壤的发生、分布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认为在改良江西红壤的方法中,以客土和烧土的效果最为显著。以后经过多年研究工作和分析数据证实了他的论点是正确的。
  1947年,朱显谟在南京任中央地质调查所荐任技士兼农林调查专员。1949~1958年他先后在南京地质调查所、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兼地理室副主任。
  1951年朱显谟转赴西北黄土区工作。1953年参加水利部黄河规划委员会组织的水土保持勘查队,对泾河流域进行了考察调查。1954年又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勘探队。
  他从南京调到地处农村的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1979年改名为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任土壤室主任,后任第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名誉所长。在他的指导下,先后建立起土壤地理、土壤侵蚀、土壤肥力等研究室和黄土区土壤标本陈列室,开展了大量土壤科研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培养出一支从事土壤和土壤侵蚀研究工作的科技队伍。
  朱显谟长期效力于土壤发生和土壤侵蚀的研究,80年代以来又从事黄土和黄土中古土壤的研究。他发展了黄土高原的风成学说,拟定了黄土区土壤侵蚀分类系统,在我国土壤的形成理论和土壤侵蚀及其治理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根据对黄土沉降方式形成的黄土颗粒为"点棱接触支架式多孔结构"的特殊的黄土剖面土壤构型与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规律,以及群众的生产实践,总结提出了以迅速恢复植被为中心的"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草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坂"的"28字"黄土高原土地合理利用国土整治方略。此方略已被无定河、延河流域治理和国家科技攻关任务的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广泛采用,受到国务院领导的重视并被水利部水土保持司采纳。最近从陆地生态的发生发展及其整个地质历史演变过程的研究中发现:"土壤水库"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是陆地生态发生发展的关键和动力,只要维护住高入渗土壤水库的存在,就能确保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的顺利实现。从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角度提出:维护加强"土壤水库"建设,提高"三库"联防效益,确保生产生态协调持续发展。只有"三库"联防才是当今治水之道;维护土壤水库才能确保山川秀美。并为此论点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撰写主要论著5部。发表论文百余篇。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陕西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中国科学院首届竺可桢野外工作奖获得者、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工作者。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5项。他参与编写的《中国土壤图集》,被评为中国科学院1988年十大成果之一。
  朱显谟的研究成果引起学术界重视。苏联土壤学家格拉西莫夫、科夫达院士和罗扎诺夫教授在他们的著作中曾大量引用朱显谟关于黄土高原土壤和土壤侵蚀的研究成果。
  他是陕西省土壤学会理事长,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学会和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会理事;担任《水土保持学报》和《水土保持通报》主编。他还是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委员、地学部地理学组成员,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委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显谟于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陕西省第五、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岳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