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曾德超(1919-):国立中央大学机械系1942年毕业校友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13197

曾德超(1919-)
国立中央大学机械系1942年毕业校友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德超,著名农业机械学家,1919年11月生,海南琼山人。194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机械工程系,后在重庆一家军工厂工作。1944年考取我国首批20名赴美专修农具学的留学生之一,次年入明尼苏达大学农业工程系,1947年获硕士学位。1948年他刚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国内局势恶化,舍弃了博士学位的学习机会回国。到湖南邵阳乡村工业示范处主管农业机械和乡镇工业机具的研制与推广。随后他作为农村复兴委员会西北项目总工程师赴甘肃景泰、山丹等县,与国际工业合作协会中国项目负责人露易·艾黎,为农村青年举办新型农村纺织技术推广培训班。
  1950年他调中央农业部器械局与国营农场管理局任机务处副处长,在技术上负责全国范围的旧农具增补、新式农具的推广、农机具的引进、适应性生产运用改进。1952年成立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从此,他倾注全部心力到开创中国农业工程高等教育事业中。1957年他参加了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的筹建,创办了反映我国农业机械学科最高水平的学术刊物-《农业机械学报》,并任首任主编。
  作为中国农业工程学科的开创者之一,他在学术上的贡献可谓硕果累累。50年代初开始,他首先将土壤耕作的动力学与耕具定为自己的研究方向。1957年他发表关于犁的牵引调整一文,对英美学者提出以犁体阻力中心为依据和苏联学者以重心为依据的调整和设计准则重新加以分析,提出新的平衡条件和减小阻力的途径。1963年发表了按翻土曲线变化规律设计滚伐犁曲面的论文,给出了一种较前人更为合理和直观的几何绘图设计方法。1970年在《犁体曲面设计的数学解析法》一文中以解析式描述犁体曲面以实现优化设计。1982~1988年间,他先后指导几位研究生,以土迹线构成曲面途径的方法,实现了犁体曲面设计的新突破。由此理论设计出的样机耕作速度达15公里/小时并获得了"常速高速通用优化犁"的国家专利。他从1978年起致力研制一种比犁耕牵引力小得多的农具--旋转翻垡犁,经过9年的不懈努力终获国家新型实用专利。
  在长期从事耕具研究的实践中,使他感受到研究机器与土壤相互作用机理的重要性。1964年他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建立了一个压密过程中描述压力与容积应变之间的关系式。1988年他建立了非饱和土壤剪切强度及摩擦阻力与加载速度的关系式。1990年他建立了包括动强度、动粘附阻力在内的窄齿刀板切土动力学模型,在国内外率先将机械对土壤加工过程的分析计算推进至真正的动力学领域;同时为塑性动力学、松散介质动力学问题既考虑微元体的体力动力学效应,又兼顾微元体的面力动力学效应提供了先例。1990年他编写出版了《机械土壤动力学》一书。他进行开拓耕作的水热盐气效应的定量研究,为抗拒旱涝碱瘠的威胁,提高产量、质量和效率提供新的技术途径。他根据我国农业自然基本条件,提出以土壤水的调控和平衡为主线,将农田基建、保育和耕作、裁培统一考虑的农耕工程技术。在灌溉农业研究领域,他与澳大利亚持续农业灌溉研究中心和北京林果研究所合作,利用植物不同发育期不同组织器官之间调控亏水度技术,在华北地区获得显著节水增产或节水不减产的效果,开发示范了中国适用型现代高科技田间节水高效环保灌溉技术体系,并通过中外专家鉴定。
  曾德超作为中国农业工程高等教育创始人之一,治学严谨,待人宽厚,风范师表,有口皆碑。他在半个多世纪的科研生涯中,先后发表论文140余篇,培养博士、博士后20余名、硕士30余名。他曾身兼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农业机械顾问,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国家科委农业机械及农业工程组、农业部科技委成员,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四届名誉理事长等重要职务,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