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方崇智(1919-):国立中央大学机械系1942年毕业校友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656

方崇智(1919-)
国立中央大学机械系1942年毕业校友

  方崇智,自动控制工程学家,1919年11月25日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
1937年考入中央大学机械系。但因时值抗日战争爆发,翌年才至重庆就读。1942年毕业后在昆明中央机械制造厂任技术员。1945年考取公费留英,先在Newall机床制造公司及曼彻斯特大学学习,1946年转入伦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获英国科技研究部资助,于194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斯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前夕,方崇智立志报效祖国,经香港、天津,9月抵北京,任北京大学机械系副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至清华大学动力系任副教授,1962年晋升为教授。1981年,他被评为首批博士导师,系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方崇智在清华,历任汽轮机及自动化教研室、热工量测及自动控制教研室、工业仪表及自动化教研室的主任;他还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自动化学报》编委、顾问,高等工业学校仪器仪表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委、热工仪表及自动化专业教材编审组副组长。方崇智创建了我国最早的过程控制专业,建立了过程控制的教学、科研体系,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取得了许多重要科研成果,为我国自动控制学界和过程控制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50年代,在我国高校中过程控制还是个缺门,1955年经苏联专家建议,清华大学设立热能动力装置专业自动化专门化,方崇智负责组建教研室,主持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建设规划,明确了学科方向,勾划了这个学科体系的基本轮廓。1957年他给学生讲授"自动调节系统及计算",随同听课的还有来自兄弟院校的教师和设计院的技术人员,1958年他为全国第一期自动化进修班讲授"发电厂锅炉设备的自动调节",还开出了"自动调节原理"、"热工过程自动化"等多门课程,为国内许多高校培养了一批过程控制的学术骨干。
50年代后期,他在学习苏联同时,开始注意西方国家的技术发展动向,发现苏联各工业部门仪表自动化的装备及技术水平明显落后于西方先进工业国家,同时也深感苏联高校专业设置太专太窄,他认为许多工业部门对仪表自动化专门人才的需求是共同的。本此思想,1960年他着手组建热工量测及自动控制专业,开始采用西方国家有关过程控制的教材,此后几十年,他坚持在过程控制教学和科研第一线,为发展我国的过程控制学科而探索着。他不断提出新观点、新构想,扩大学科的外延,丰富学科的内涵,撰写了以经典控制理论为基础的过程控制学科的论著和教材。到70年代末,又将现代控制理论移植到过程控制中,开设了"现代控制理论"课,积极开展有关系统结构、建模方法、多变量系统设计、过程计算机控制等科学研究,不断拓宽了过程控制的研究领域,组织编写了"过程控制"、"过程辨识"、"过程计算机控制"等高质量教材,翻译了美国著名过程控制专家Shinskey的著作《过程控制系统》一书作教学参考书。至80年代,以现代控制理论为基础的高等过程控制学科也就逐步形成了。
在创建和发展过程控制学科过程中,方崇智始终把科研作为学科发展的生命线,自50年代以来他亲自领导和主持过多项科研工作,取得重要成果。随着科技发展,他也不断拓宽研究领域,挑起了"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学科学术带头人的重任。在控制理论、控制工程、工业过程计算机控制与管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及控制仿真系统5个专业方向方面开展研究。该学科设有硕士生、博士生培养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于1988年被评为全国高校重点学科,仅"七五"期间就获国家奖4项、部委级奖12次,年经济效益超过百万元的8项、专利4次,发表论文366篇,出版教材专著23本。方崇智主持的故障诊断理论和方法研究及过程建模与优化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一直跟踪学科的世界前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肖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