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冯元桢(1919-):国立中央大学航空系(1941)硕士生(1943)毕业校友 1994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16089

冯元桢(1919-)
国立中央大学航空系(1941)硕士生(1943)毕业校友  1994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冯元桢,世界著名力学家、生物力学家。1919年9月生于江苏武进,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航空系并留校任教,同时攻读研究生,1943年获硕士学位后即赴美留学。1948年获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50多年来历任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工程学会执行委员、应用力学部主任,生理学会心血管部顾问、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席,国际生物流变学会副主席,生物力学国家委员会首任主席、名誉主席,世界生物力学组织主席等。
1966年前,冯元桢主要从事航空工程和连续介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在颤振弹性结构动力学稳定性、连续介质有限变形非线性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卓著,并成功地应用于航空工程。其第一部专著《Theory of Aeroelasticity》。
1966年后,冯元桢致力于新兴交叉学科-生物力学的开拓,成为举世公认的生物力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在这一领域内他及其实验室取得了如下三项有里程碑性质的成就:
(1)生物软组织本构关系的研究。主要建立了生物软组织力学性质实验研究的方法,以及关于生物软组织本构关系的准线性粘弹性理论和有限变形的拟弹性假说。这一本构关系对生物软组织具有普适性,其系数的唯一性优于其他类型本构方程。
(2)以肺毛细血流片层流动模型为核心的肺血流动力学规律的研究。冯元桢把力学方法和解剖学、生理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获得了肺循环以流体动力学规律,并为肺循环生理现象提供了定量解释,由此,还为生物力学的研究建立了一大套方法学的规范,在组织-器官层次上解决了力学方法如何与生物学的方法相结合这一关键问题,从而奠定了生物力学这一新兴独立学科的方法学基础。
(3)生物组织器官生长和应力的关系的研究。冯元桢从生物组织零应力状态的测定、残余应力的分析出发,揭示了生物组织器官的生长与所受应力的关系,提出了关于组织和器官生长和应力关系的新假说,并获得了众多实验的支持,从而提出了"组织工程"的新概念,进而迅速发展成为生物医学工程中的一个跨世纪新领域。
他对生物力学的卓著贡献和他对生物力学及生物工程科学的发展影响至巨是举世公认的。他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4年6月他当选为中科院外籍院士,他还是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成为少有的五院院士。
冯元桢近30年来曾获:国际循环学会的Landis奖、美国土木工程学会的Von Karman奖、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的Lissner奖(生物工程大奖)、"百年大奖"、WorcesterReedWarner奖、Timoshenko奖和Melville奖、国奖生物流变学会Poiseuille奖及美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ALZA奖,1986年美国机械工程学会设置了以他命名的冯元桢青年研究工程者奖。1998年获美国NAE年会上获美国工程院"奠基者奖",1999年10月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将新建教学大楼的大礼堂冠以"生物力学之父冯元桢"礼堂。2000年12月1日获美国科学最高荣誉美国科学奖章,并由克林顿总统在白宫颁奖。他是第一位获此奖章的生物学家,也是当时唯一的获奖的工程师。
冯元桢的主要论著极为丰富,在1992年前就出版学术专著7本、主编学术文集6部、发表学术论文282余篇。
冯元桢热爱祖国,十分关心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中美关系解冻后不久就来华访问的学者之一。他关心祖国生物力学的教学与科研,曾带领他的主要助手来华讲学,举办中、日、美国际生物学讨论会。冯元桢关怀母校的发展,曾两次访问。他在接受授予名誉教授仪式上激动地说:"我接受了很多荣誉职务,而最珍贵的就是母校给的荣誉"。2000年冯元桢当选为东南大学首届董事会名誉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