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陈干(1919-):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1945年毕业校友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24606

陈干(1919-)
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1945年毕业校友

  陈干,城市规划专家,原名陈以淮,又名陈汉章,1919年8月2日出生于浙江省天台县。1945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后留校参加了南京中央大学的复校工程建设任助理工程师,并在南京华美建筑师事务所工作。1948年任杭州之江大学建筑系助教。1949年建国前,北上参加革命,他被分配到北平市人民政府建设局企划处工作,投身于首都的建设规划,参加了天安门广场的整治规划任务,并具体负责广场旗杆定点、底座栏杆的设计和天安门城楼内部装修设计,同时还从事少量建筑设计,如劳动人民文化宫露天剧场、八宝山烈士纪念碑、木樨地原机械工业部办公楼等。
1950年调至都市计划委员会,参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1953年,市委办公厅成立规划小组,陈干是总体规划草图制定的参加人之一。并正式提出了北京第一稿总体规划方案,确定了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基本政策和城市布局。至今北京城建的基本结构均源于此。陈干由此逐渐形成了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分析矛盾,形成观点,然后提出对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习惯。
1955年,北京成立了都市规划委员会(亦称专家工作室),陈干任总体规划组副组长、组长,经过2年调研,提出了《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先后举办了四次大规模的规划工作展览,中外各界16000多人参观了展览,其中包括多位中央领导同志,陈干负责总体规划介绍,并聆听了领导同志的意见。在广泛听取意见并修改的基础上,规划方案由北京市委正式通过。
1985年在他参与指导下的分区规划,比较实事求是地补充了原计划的不足,并且第一次按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在农村开展乡域规划,填补了过去规划中只表现城市,少反映农村的缺陷。陈干还十分关心北京地区的卫星城镇建设。1986年,他在北京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上分析了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和土地状况,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北京发展卫星城镇的建议。
30余年来,陈干多次出国访问,进行学术交流。1988年11月,他代表北京市应邀赴日本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作了题为"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报告,受到了与会代表热烈欢迎和赞赏。
除了北京的总体规划,陈干还对天安门广场的规划,旧城改造的方向,城市的经济发展等诸多规划问题进行研究,并有独到的见解。同时,他还参加了对上海、福州、沙市、郑州、太原等城市的规划讨论。
出于控制城市盲目发展的需要,又受到城市园林化与大地园林化思想的启发,陈干总结出规划采取"分散集团式"的布局分案,其优越性有压缩了规划的城市建设用地,使近郊菜地的发展逐渐趋向相对均衡,近郊尽可能多留出绿色空间,为北京市区的环境保护提供了极为有利条件,为近郊的自来水厂保留了承受雨水以补给地下水源的开阔地带,为城市建设预留更大的余地等。
陈干一贯主张发展卫星城镇,对沿山布置卫星城镇以带动山区经济发展方面,作过多年研究。他把北京地区分成三个地带,即市区、远郊平原地区和山区,从长远观点看,卫星城镇建设非但能改变周围农村的落后状态,还将为市区腾出回旋余地,使三个经济地带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从而使首都更快繁荣。他建议把卫星城镇作为市区功能的延伸,为市区的组成部分,执行市区的政策和规定,因地制宜安排工业,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充分开发风景资源,发展旅游业和其他行业,促进城镇发展。他还主张:卫星城镇建设应将城市基础设施先行,生活服务设施同步发展,其规模决定于本地可能取得的水资源。
在建设项目选择上主要应接纳市区疏散出来的建设项目,必须解决好卫星城镇与市区之间有效、快速的交通联系,把卫星城镇建成生产型的使之逐渐具有各自内在发展活力的小城市,从而使远郊各县,尤其是山区农村更快地发展和富裕起来。 (董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