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鲍文奎(1916-):国立中央大学农艺系1939年毕业校友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2156

鲍文奎(1916-)
国立中央大学农艺系1939年毕业校友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鲍文奎,著名的作物遗传育种学家,中国植物多倍体遗传育种的创始人。1916年5月8日生,浙江省宁波市人。1935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37年随学校西迁重庆沙坪坝。1939年夏在重庆中大毕业,获农学士学位后,经金善宝教授的推荐,到成都静居寺的四川省农业改进所任技佐、技士,从事小麦育种和栽培研究;1942年转到由食粮作物组主任李先闻领导的细胞实验室,从事小麦和粟的细胞遗传研究。在1943~1948年间,鲍文奎与李先闻等联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15篇研究论文。1945~1949年间他兼任四川大学农艺系和华西协合大学农艺系讲师。
1947年夏,鲍文奎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生物系攻读遗传学博士学位。1950年6月他未参加领授博士学位的毕业典礼,而去芝加哥参加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留美分会的年会,同年9月他与赵忠尧、沈喜炯、罗时钧一道搭邮轮回到祖国,在成都筹建了谷类作物多倍体实验室,开始了"多倍体"育种研究。
在后来的十几年中,多倍体育种研究曾经遭受到苏联李森科学派的影响以及"肃反"运动的影响,但他始终如一地执著追求。1956年10月他被调至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筹备处,并安排他暂时在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工作。
1957年春,稻、麦多倍体研究终于在北京农业大学重新开展起来。在研究工作中,进展最快的是四倍体水稻。到1966年四倍体原种已积累到70余个,正在选育中的四倍体杂交组合也有数十个。但随"文革"而使这些成果损失许多。1970年后,这项研究又重新开始。到了80年代,同源四倍体的原种数目超过了以往,其杂种的最优选系的单产也开始接近二倍体的推广品种。
从1957年到1966年,鲍文奎研究小组对八倍体小黑麦共制种9次,获得了八倍体小黑麦原始品系4695个,副系551个。在这一阶段工作中,制种与杂交育种是同步进行的。在1966年制种工作告一段落时,结实率达80%左右,种子饱满度达到农民可以接受的三级水平。经贵州威宁县示范结果得到肯定,并开始推广。1976年在威宁召开了全国小黑麦现场会,到1978年全国小黑麦种植面积达40万亩,鲍文奎于同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1984年以后,鲍文奎认为应将力量转到小黑麦第二代品种的选育上去,并在1986年选育成功,已通过区域试验开始示范,将在贵州西部高丘陵地区推广种植。第三代小黑麦品种的目标是,育成适宜于肥水条件较好的平原小麦生产区种植的品种。这个工作成果不久即可看到,一个新的细粮作物在小麦产区迅速普及开来。
鲍文奎和严育瑞最近撰写了论文"中国八倍体小黑麦"(英文《生物科学进展》生物第三卷上),这是一篇关于八倍体小黑麦在我国初期发展史的实况记录文献,对深化今后的小黑麦育种工作有重要的影响。
鉴于鲍文奎数十年如一日,他坚信"新物种可通过多倍体途径飞跃产生"的理论,倾注了全部心力,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在开拓我国植物多倍体遗传育种工作中,解决了结实率、饱满度等一个又一个世界性难题,使四倍体水稻和八倍体小黑麦的科研工作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出色成就。
1979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先后担任了中国遗传学会、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第七届北京市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农牧渔业部科技委员会第一、二届委员。
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198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起一直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