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陈家镛(1922-):国立中央大学化工系1943毕业校友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496

陈家镛(1922-)
国立中央大学化工系1943毕业校友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陈家镛,著名化学工程学家,我国湿法冶金工业技术的开拓者。1922年出生于四川省金堂县。1943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后留校任教4年。1947年赴美留学,1951年获伊利诺大学化工系博士学位,任麻省理工学院及伊利诺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并在杜邦公司任研究工程师。1956年秋回国,任中科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现名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至今。1978年任副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还担任过第四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理事、中国劳动保护学会顾问,现任英文版国际性杂志《湿法冶金》编委,《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文版和英文版副主编、《中国化学工程学报》主编。
陈家镛在中大化学系任助教时,在高济宇教授指导下合成了杀虫剂DDT。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1952年秋,他原来的博士导H.F.
Johnstone特意邀请他主持"用纤维层过滤气溶胶"的研究。在近一年半的研究中,证明了前人关于有一个最难过滤的气溶胶粒子大小的看法,阐明了该粒子大小并非是一个常数,而是与操作参数有关,同时对前人的过滤理论以及过滤层压降等进行了改进及发展。其部分结果在1955年出版的美国《ChemicalReview》上发表,引起各方面重视,曾被译成多种文字,被广泛引用。直至今日,该文仍被视为气溶胶领域早期(1955年前)科研工作的权威性总结。1954年,陈家镛在美国杜邦公司任薄膜部约克斯(Yorkes)研究所的研究工程师时参加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连续聚合过程的研究。对聚合反应速度的控制因素提出了新的看法,用以解释各种情况下不同的聚合结果,并预言聚合速度仍可大大加快。
1958年,陈家镛出任湿法冶金研究室主任。这是国内第一个以化学工程学观点从事冶金研究的实验室,陈家镛与同事们一起,曾在用湿法冶金方法处理我国难选金属矿,制备新型复合涂层粉末,多相反应工程以及金属、抗生素及酶的分离原理、技术及方法等方面,长期进行具有创新性的科研及发展工作。如研究出高效萃取分离钒与铬、钨与钼等的新过程。长期坚持生产研究出的多种复合涂层粉末,供应我国国防工业的需要,还开展了气、液、固三相反应器及非均相反应动力学的研究。这些研究延续至今,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发表了一些高水平的论文。
在这个期间,他针对我国甘肃金川镍、钴、铜共生矿中有色金属难于分离的特点,开展了分离科学和分离工程的研究,他和同事发现用胺类萃取剂能进行十分有效的分离,以及用混合萃取剂从硫酸溶液中分离铁等有效分离的新工艺,部分内容已申请专利。目前分离科学的研究正在向抗生素等生化产品的新萃取体系方面发展,并已取得了新进展。在分离工程方面,如转盘式萃取塔、振动筛板塔等的应用及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对复合涂层粉末,陈家镛长期坚持组织力量进行小批量生产,供应航空工业等方面的需要,为发展国防工业及国民经济作出了贡献。
70年代初,陈家镛在国内倡导开展湿法炼铅的研究工作,开发出了硫化铅湿法碳酸化转化制取金属铅的新工艺,用于从废蓄电池回收铅。该项成果已取得专利,并已投产,目前该项技术已被用于含硫化铅的金矿冶炼工艺中,正在为铅的回收及增产黄金、白银作出贡献。针对航空航天部170厂高合金电解泥污染环境问题,陈家镛应用湿法冶金方法进行金属回收,效果良好,减轻了环境污染。
陈家镛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1980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1988年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一等奖1项。
(杨守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