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汪克之(1922-1961):南京工学院党政领导干部(1952-1961)烈士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657

汪克之(1922-1961)
南京工学院党政领导干部(1952-1961)烈士

  汪克之1922年生,出生在安徽歙县。1938年8月他仅16岁时,就参加了抗日战地服务团,不久加入共产党。同年11月参加新四军,曾在第七师政治部担任文工团副团长,时常带领剧团到战地和后方演出。
1941年1月国民党发动了皖南事变,他和200余位弹尽粮绝的作战部队官兵,被围困在一座大山顶上。在围攻的敌人渐渐逼近时,他和战友们向敌人没有设防的峭壁一方纷纷滚下突围,他因不幸撞在一块大石上而肺部受到重伤,顿时昏迷过去。醒来后跟着幸存的30多名战友,偷渡长江,寻到在江北活动的新四军。
1949年4月,他随大军渡过长江到无锡后,历任苏南新闻专科学校校委、中共苏南区党委宣传部研究室主任。他因长期处于战争环境,肺部创伤未能及时治疗,这时左肺已部分萎缩,右肺仅三分之二功能尚好。可是他仍以坚强的意志对待疾病,思想乐观开朗,总是带病忘我工作。被誉为活着的保尔·柯察金。
汪克之参加革命后,十分重视理论学习,认真攻读马列著作,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1952年随苏南区党委宣传部长汪海粟调至南京工学院担任马列教研组主任及政治辅导处副主任,组内教师大都刚从大学毕业,他一面组织教师在职进修,亲自辅导他们学马列著作,引导他们参加社会调查,帮助他们较快地胜任所教的新课;一面选送教师至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去培训,后来他们都成为学科的骨干教师。1955年,他在南工政治教师中最先晋升为副教授。
汪克之担任院政治辅导处副主任,重视学生思想工作,每周听取各系的政治辅导员(相当于后来的总支书记)与团委干部汇报工作,并经常接触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思想、生活情况后认真总结研究,提出改进意见,及时解决问题。他给学生在大礼堂上政治大课和作报告时,主题明确,密切联系实际,通俗、生动、风趣、富有针对性和感染力,总是使听者乐而忘倦,深受启迪。众多学生都为他一边咳嗽一边大声讲课的情景所感动,当时的电信工程系毕业班学生写信劝他去住院治好病再给大学生上课,他就带了这班24位学生到雨花台参观学习烈士事迹,并围坐在草地上讲述了皖南事变突围中牺牲许多战友的故事,说明自己一息尚存不能休息的心情,勉励大家毕业后为参加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努力学习。
汪克之作为党委常委,光明磊落,目光远大。他积极贯彻党委书记汪海粟为把南工办成一流工科高校的许多决策。1956年前后,党委会内部出现了某几个成员反对汪海栗的暗流,他在有关的调查会议上指出:"高校党政负责干部应该在新形势下努力学习,提高自己,力求胜任本职工作,加强团结协作,做办好高校的促进派"。他明确地反对某些领导干部凭着资历倚老卖老,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甚至钩心斗角,破坏团结。1957年夏秋季,汪海粟明察是非,抵制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时,这些人就利用时机把斗争矛头指向汪海粟,说他"包庇右派"、"敌我不分"等等。汪克之非常坚定和冷静地抵制要他揭发和批判汪海粟。结果他就遭受株连,也成为批判和迫害的对象。他无私无悔,坚信雨过天晴后组织上对汪海粟会作出公正处理。
1960年,汪克之改任南工图书馆馆长;1961年1月12日终因心情抑郁以致病重不治逝于南京,时年仅39岁。1962年由组织上追认他为烈士。
1979年汪海粟的冤案终于得到中共江苏省委的彻底平反并擢任省委常委、副省长。1980年1月,汪海粟在李时庸同志追悼会上致悼词,在沉痛悼念李时庸之后,特别提到了汪克之,他说:"这里还要怀念到汪克之同志,以他那种体质,是经受不了那样的刺激和压迫的。党的这样一个具有理论才华和顽强毅力的同志,就在那样心境抑郁下与世长辞了。"(张熙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