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黄葆同(1921-):中央大学化学系1944年毕业校友 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766

黄葆同(1921-)
中央大学化学系1944年毕业校友  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黄葆同,著名高分子化学家,1921年5月生于上海市。1940年入沪江大学化学系学习,1942年秋至重庆转入中央大学化学系,1944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1948年在Texas A&M College获化学硕士学位;1952年在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Brooklyn获博士学位,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塑料研究室任ResearchAssociate。在美期间,他首次发现乌桕油具旋光性;提出了新环状偶氮腈的合成及其分解机理;首次合成乙烯基二茂铁并进行其(共)聚合。他积极参加两个中国留学生进步组织的活动--中国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和中国学生基督教协会(后担任这两个组织的纽约区会主席)。1955年4月回国后迄今在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1957年起任室主任,80年代初兼任副所长4年。还担任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6所高校的兼职教授、名誉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回国后就开展了异丙苯自动氧化和生漆的研究,对各地生漆成分进行了鉴定,提出具有优异性能的我国国宝生漆干燥机理为漆酶下的漆酚氧化和侧链双键自动氧化的结合。任研究室主任时,对室里两大项目--顺丁橡胶和F46,协助所里做了组织工作。他组织领导了耐高温高分子、氟乙烯单体合成、自由基低温聚合、耐高温航空有机玻璃等研究。后在乙丙聚合组开展了新催化剂/活化剂的研究,这一成果曾获中科院发明一等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先后开展了烯烃聚合和多相聚合物增容方面的研究工作。
80年代中期,开发了极低密度聚乙烯;发展了一个含SiO2的载体催化剂;开发了一个无规聚丙烯催化剂(获国家专利)。就烯烃序贯聚合中是否得到工业上据称的"嵌段共聚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非均相催化剂下烯烃聚合中的单体非稳态扩散动力学,可预测共聚行为,解释共聚"异常现象",得到了实验的验证。
80年代末,首次发现在茂钛/MAO下丙烯可视温度而聚合为全同、无规或间同构型;在桥联双核茂钛下催化乙烯聚合可直接得到工业上希望得到的宽或双峰分子量分布聚乙烯。组里开展了以聚合物为大配体的高分子载体催化剂的研究,活性优异;高聚物配体钛催化剂同样适用于间同聚苯乙烯的聚合(获国家专利)。1988年开始有机-无机核壳复合型茂金属催化剂的研究,以及茂稀土作催化剂的极性单体聚合。最近开展了层状硅酸盐插层烯烃聚合纳米材料的研究。
他的小组与冯之榴教授领导的小组同时首先在国内系统地开展了多相聚合物的基础研究工作。对产量最大的聚烯烃和多种常用极性聚合物共混的增容问题进行了集中的研究;在国内首次应用大分子单体概念和聚合机理转换的新合成方法;提出了"一线穿"共聚物概念。首次合成含有聚二甲基硅氧烷段的嵌段和接枝共聚物;接枝共聚物与乙烯的共混物有良好耐磨性能(获国家专利)。上述共混研究成果获2000年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并在第二届东亚高分子大会的报告中作了初步总结。发表学术论文170篇,申请或获得专利7项。黄葆同组织主编了《络合催化合成橡胶》、《烯烃、双烯烃配位聚合进展》、《英汉·汉英高分子词汇》、《茂金属催化剂及其烯烃聚合物》。还应邀为美国《聚合物大百科全书》撰写了茂金属催化剂和聚合的两个专题。组织翻译了《聚合物合成和表征技术》、《聚异戊二烯橡胶》两本专著。
黄葆同为我国高分子科学培养了19名硕士生,20名博士生(含博士后3名)。黄葆同历任吉林省政协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化学会理事、常务理事,高分子专业委员会委员,应用化学专业委员会主委,省、市化学会副理事长,市科协副主席,《高分子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等5个学术期刊的编委或顾问,《应用化学》主编,《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Polym.Chem.Ed.》(美)顾问委员会成员;全国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化学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