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张广学(1921-):国立中央大学农学系1946年毕业校友 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10030

张广学(1921-)
国立中央大学农学系1946年毕业校友  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张广学,著名昆虫学家,回族,1921年1月31日出生,山东定陶人。现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张广学1942年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农学系,1946年毕业后在四川遂宁农业改进所遂宁棉厂工作,1947年1月调到北平农业部棉产改进处,在冯泽芳教授领导下从事棉花害虫防治工作。1948年与北平研究院昆虫研究室合作研究棉蚜。1951年调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在朱弘复教授主持和指导下从事蚜虫学的系统研究。1979年任副研究员,1983年任研究员。1984年起先后任中国昆虫学会理事、常务理事、《昆虫学报》副主编、《昆虫知识》杂志主编。1985年任植物保护学会第四、五届常务理事、第六届副理事长。1985年任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审查员。1986年国务院授予博士生导师;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98年任中国昆虫学会理事长,1999年任贵州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和河北农业大学兼职教授。
50多年来,他长期系统地研究蚜虫学,并对蚜虫的生物学、系统发生演化理论和综合治理等方面都取得不少成果。
他系统研究蚜虫卓有成就。解放前我国蚜虫记录只有148种。在标本、文献、经费、人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收集到全国蚜虫标本2万多号,将我国蚜虫记录推进到1000余种,占世界记录总数的1/4。发表了9新属、224个新种和新亚种。1983年他编著出版的《中国经济昆虫志第25册同翅目、蚜虫类》一书,被大英博物馆Blackman et Eastop博士在其名著《世界农作物蚜虫》中推荐为东亚蚜虫鉴定的重要用书。1999年张广学又出版了《西北农林蚜虫志昆虫纲同翅目蚜虫类》和《中国动物志同翅目纩蚜科及瘿绵蚜科》两本专著。
经多年的研究,他对国际权威R.A.Mordviko的蚜虫生活周期型的演化理论提出了重要修正,利用系统演化理论和支序分类方法,突破蚜虫11科分类系统,建立了13科系统,首次证明了中国植物界的科级、属级分别与蚜虫的属、种级平行演化。他的论文"几种蚜虫生活周期型及两种近缘杂交实验研究"被列入1988年第18届世界昆虫学大会的学术报告,并被收入Cambell et Eikenbary博士(1990)主编的《蚜虫--寄主植物相互关系》一书中作为重要的一章。1990年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召开的国际蚜虫学会议上,他作了"俄罗斯麦蚜在中国"的专题报告,提出冰草麦蚜是麦类的第45个新害虫,并以雄辩的事实说明它是杂草蚜虫在环境压力下演化为小麦害虫的实例。还提出小麦害虫进而扩大为世界危险害虫的假说,提出利用自然调控机制进行调控的设想,引起与会专家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反响。该论文已收入1991年出版的《Aphidplant Interactions:Populations to Molecules》一书。
他通过研究提出综合防治蚜传病毒的方法。他揭示自然规律,利用生态自然调控机制自控棉蚜万亩样板田,创造了用改变栽培制度彻底防治重要害虫的范例。提出生物量度是评选脱毒马铃薯原种基地的最佳量度,改进了国际上用非生物量度来评价脱毒马铃薯原种基地的方法。揭示当归根际食物网关系,开发当归优质丰产技术,根据研究他提出一套综合治理措施,并设计制造出一种"种苗"包衣剂,对防治当归麻口病的致病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他共发表论文255篇和专著31册。培养硕士生4名、博士生19名、博士后1名。他曾获得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第四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牌奖各1次;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2次;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及三等奖各1次;"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1次;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及三等奖各1次,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及一等奖5次;其它奖项1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