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朱夏(1920-1990):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1940毕业校友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1126

朱夏(1920-1990)
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1940毕业校友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朱夏,著名石油地质学家。1920年9月10日生于上海,浙江嘉兴人。原为地质矿产部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技术顾问、高级工程师(教授级)、博士生导师。1990年11月25日逝世。
朱夏1940年7月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并获学士学位。后入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1947年赴瑞士苏黎世联邦高等理工学院攻读构造地质学。
1949年回国后,参与组建浙江省地质调查所并任副所长。1951年参加筹建华东工业部地质处,任副处长。1953~1954年任地质部矿产司工程师,1955~1975年,先后任地质部新疆石油大队和青海石油大队总工程师、地质部石油地质局副总工程师、地质部华东地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1975~1983年起任江苏石油勘探指挥部副总指挥兼总工程师。
1983年起担任地质矿产部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技术顾问。先后当选为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江苏省人大常委,全国民主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中国海洋地质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地质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科联沉积学会特别委员会委员;还曾先后担任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兼职教授等职。
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后被选为常委。
朱夏长期从事石油地质的勘探与研究工作,在石油勘测、油气盆地形成机制以及大地构造理论等方面均有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准噶尔盆地的石油地质普查,他指出盆地西北和东北部均有良好的油气远景,为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他主持下,石油大队于1956年对柴达木盆地进行全面的油气普查,次年即发现了冷湖浅钻中的喷出油流和马海、盐湖构造的天然气。之后他又在松辽盆地协助指挥大庆油田的勘探和技术工作。
70年代初,朱夏率先介绍板块构造学说并运用于中国油气盆地的研究。译著《板块构造的岩石证据与历史实例》和《动力地球学》对板块学说在中国的传播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我国油气盆地的大地构造特征及其演化的研究,他提出了"变格运动"、"两种运动体制的盆地及其迭加"等观点。其见解不仅从理论上深化了对含油气盆地的认识,同时也有效地指导了油气勘探的实践。
他组织有关专家深入探讨中国油气盆地形成条件与油气分布,主编出版了《中国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和演化》和《中国沉积盆地》两书。后者在荷兰出版,成为"世界沉积盆地丛书"之首卷。
随着科技的发展,朱夏又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倡仪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进行含油气盆地的理论分析,并提出了"以3T(地质历史分期、大地构造背景、热体制)为控制盆地系统的环境,以4S(沉降作用、沉积作用、应力条件、构造风格)为盆地形成演化的作用,以4M(物质条件、成熟程度、圈闭关系、改造与保持状态)为油气赋存的响应,按照理论建模-实例校验-动态模拟的程式进行系统的研究"的理论。
朱夏著述甚丰,仅学术论著就达200余万字。主要论著还有《矿物原料概论》、《中国的金》、《构造断裂的分类》、《朱夏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关于中国大陆边缘构造演化》等,译著有《煤地质学的理论问题》、《古勃金与石油地质学》等。有关成果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