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时铭显(1933-):南京大学化工系1952年毕业校友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17436

时铭显(1933-)
南京大学化工系1952年毕业校友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时铭显,著名石油化工专家、教育家,1933年4月生,江苏常熟人。1949年考入南京大学工学院化工系并于1952年毕业,入清华大学化工系攻读研究生学位,后化工系从清华大学分出成立北京石油学院,他也随之进入北京石油学院攻读炼厂机械专业研究生,1956年毕业,留校任教,历任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等职。现任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被授予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北京市优秀党员、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等;他又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大代表。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时铭显长期从事化工过程机械学科的专业教育和化学工程与装备领域的工程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已培养出硕士生、博士生共33人。近20多年来,他主要致力于流体--颗粒多相系统的流动与分离技术研究,为炼油化工一些重大设备的国产化作出了如下的重要贡献:
(1)开发成了PV型高效旋风分离器及其设计技术。在系统研究旋分器内三维湍流场与浓度场基础上,首创了"旋风分离器结构尺寸分类优化设计方法及其计算软件",在国内首次解决了炼油催化裂化旋风分离器完整的设计技术。1990年获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迄今已在全国炼油催化裂化装置中推广应用1000多台,覆盖率达95%以上,每年节约近万吨裂化催化剂,为国家节支15亿元,各项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由于推广应用业绩显著,1996年又获国家教委丙类科技进步二等奖。
(2)在他指导下研制成了新的EPVC、PDC、PSC、PT型等高效旋风管系列,不仅将70年代开始采用的立管式多管旋风分离器的性能从700℃高温下除净10-12μm提高到7-8μm,而且还独立开发了当时只是美国才有的卧管式多管旋风分离器,使进入烟机的700℃催化烟气含尘浓度降到50~100mg/m3,已无大于7-8μm细粒,处于国际领先水平。1988年和1996年分别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为降低炼厂能耗和达到环保要求作出了重要贡献。
(3)1996年起又将PV型旋风分离器技术成功地移植于丙烯腈流化反应器内,并指导青年教师开发成国际上首创的新型两级串联技术,使剂耗明显低于外商的保证值,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丙烯腈成套技术国产化及扩能增效作出了重要贡献,2000年获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二等奖。还进一步证实:独特的PV型旋风分离器技术完全可适用于各种条件下的化工流化床反应器和化工生产装置中气体的除尘净化,现正在推广应用中。
(4)从1985年始长期和东南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合作从事"增压流化床燃烧联合循环发电(PFBCCC)"新技术中的"高温高效除尘技术"研究,开发出了"DTC型小多管高效旋风分离器",并与前述PV型高效旋风分离器构成两级串联装置,成功地用于贾汪发电厂15MWPFBC试验装置中,2000年通过了国家科技部验收。在出版的《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发电技术》中,他编写了第9章"高温燃气的除尘"。目前,正在进一步研究"高温过滤技术",为煤的气化与洁净燃烧领域作出新贡献。
(5)近年来,又将研究领域延伸入"多相反应工程",在他指导下,开展了"催化重整新型移动床再生器"、"催化裂化提升管出口气固快分技术"和"提升管反应器"的研究,其中"提升管出口气固快分技术"已开发成了FSC、VQS、CSC等系列的"三快组合技术",都已在全国炼油厂内推广应用成功,可有效提高目的产品的产率,大大减少装置的结焦,延长了装置的开工周期,提高了装置的掺渣率,有显著的经济效益,1999年获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二等奖。
时铭显还是中国颗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学会理事、《化工学报》编委会执行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