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戴兴庆(1931-):南京工学院机械系1953年毕业校友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45020

戴兴庆(1931-)
南京工学院机械系1953年毕业校友

  戴兴庆,1931年2月生,江苏海门人,其父戴居正为中大土木系教授,1953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机械系(求学时曾用名戴觉初),分配至上海机器制造学校时随即到上海工具厂工作一年,回校担任教学工作,至1959年转入学校的附属工厂。1962年校名为上海机械学院时任附属工厂技术组长。1978年晋升为副教授,1980年任精密仪器研究所所长,1987年晋升为研究员,1996年退休时学校再次改名为上海理工大学,他仍在努力发挥余热,争取作出新的成绩。
戴兴庆曾担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精密机械学会理事兼系统设计和元件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计量学会角度专业组成员等职务。先后担任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和上海市第八屈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机械部授予的享受110%退休工资待遇。
他在学校的43年中偏重于工程技术和科研工作,从试制生产Y236NC167齿机起,涉足于机器制造、动力机械、光学仪器、激光、光纤、微机和计量光栅技术等领域。长期参与各种不同工作的经历使他具有知识面广、善于动手、解决问题能力强和对事物善于钻研的特点。他根据计量光栅电子细分精度不易提高和光栅信号周期精度非常高的这二个特点,提出了一种机械细分法,并首创了一种高精度的弹性测微器来分割或细分光栅信号的每个周期,使细分精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他又提出了一种遮光带误差校正法使圆光栅的分度精度得到提高,在由他主持研制的1秒数字式光栅分度头项目中主要采用了这二项措施使仪器精度超过国外同类商品,累计生产百余台创产值近千万元,为国家节省大量外汇,因此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他也因此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在他的带动下,该校在圆光栅技术所包括的仪器研制、圆光栅刻划、圆光栅检测、细分电路和莫尔条纹理论等各个方面获得一大批成果,在全国众多的同行竞争中圆光栅及其应用技术项目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还有由他提出的圆光栅多圈法刻划研究获机械部二等奖;由他主持参加的全国圆光栅刻划精度评比获第一名;由他主持参加的全国圆光栅检测比对项目与另一单位并列第一;由他主持研制的齿轮机床传动链误差动态测量仪获机械部科技进步三等奖;80年代初微处理器在国内开始应用,他又较早地在国内同行中提出计量光栅的计算细分技术和传动链误差测量的计算比相技术,并都开发成产品;再加上他对圆光栅莫尔条纹图案特性的研究等项目都有力地支持了圆光栅及其应用技术的得奖,他也作为学科带头人而排名第一。在他主持下为发射我国第一颗通信卫星所用的长征三号火箭研制数字式激光自动跟随准仪,其作用为火箭提供精确的发射方向,这种仪器要求从远距离以平行移动方式跟踪火箭的随风摆动,技术难度很大,又要求在+45°~-20℃的条件下保持高精度,因此具有国际水平,多次使用都保证火箭准确入轨,获1985年长征三号火箭特等奖的复盖奖,相当于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在这个主项目之下又获得激光瞄准仪和风摆纠偏采样瞄准法及其装置二个机械部二等奖。90年代初他已年过花甲,在学校延聘期间他和苏州第一光学仪器厂合作承担机械部下达的2秒电子经纬仪项目的研制和生产任务,获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他研制的智能化传动链误差动态测量仪在这段时间中申报2项专利获批准。
他同时担任本科和研究生的计量光栅技术课的教学、指导硕士研究生7名,在50年代曾担任过金属切削原理、刀具设计和制造以及齿轮等课程的教学。发表提高计量光栅精度的途径--机械细分、圆光栅误差的遮光带校正法、激光瞄准仪研制报告、提高圆光栅刻划精度的研究、精密微动机构的换向特性、速度不均匀对计量光栅动态测量精度的影响以及蚖齿机修理等论文和参考书共2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