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丁康源(1940-1996):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自控系教师(1963-1996)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4日来源:浏览次数:12395

丁康源(1940-1996)
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自控系教师(1963-1996)

  丁康源,1940年5月生,浙江绍兴人。1957年考入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1963年毕业于计算机专业,1982年至1984年作为访问学者赴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进修两年。丁康源大学毕业后,长期在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的自动控制系任教33年,曾任东南大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东南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副主席,苏鲁皖电子技术教学研究会理事,全国电子技术基础电教教材编审组副组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理事,江苏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第七届政协委员,南京市玄武区第十二、十三届人大代表,民主同盟江苏省委员会常委,民盟东南大学总支主任委员。
丁康源著有全国高等学校教材《数字集成电子技术教程》等,多次荣获东南大学优秀教师称号,他所教授的"数字电子技术"和"数据结构"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和同行称道,教学效果在多次校内评比中均名列前茅。他是1986年江苏省教书育人优秀教师代表巡回报告团成员。1986~1987年度获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1989年《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改革》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198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1年起获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中国教育最高奖--香港柏宁顿孺子牛奖。
1996年丁康源因病去世。他将毕生精力倾注在教书育人上,为国家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同时也培养和带动了周围年轻教师的迅速成长。
从1975年开始,"数字电子技术"这门学科从分立元件为主转向集成电路为主,原有的教材明显的过时了,但当时国内找不到一种适用的新书,为了更好地培养祖国急需的电子技术人才,丁康源放弃了一切业余活动,利用2年时间编写出了新教材。
除教材更新外,丁康源更加倡导的是教育方法的改革,他在校内率先使用英文教材、英文板书、英文习题授课。此外,通过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2年的进修,他认为中国工科大学生的理论水平比外国同类大学生高出一个档次,但实际操作能力同国外学生相比有明显的差距。这个弱项的形成,虽然与仪器设备短缺有关,但也与教育方式有关系。丁康源结合"数字电子技术"这门实践较强的基础课教学,提出了"加强实验,实行讲(课)、习(题)、做(实验)有机结合"的教改方案,通过实践,"讲、习、做三结合"改革在校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反响。1989年,这项教学改革获得了国家教委颁发的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在教学实践的同时,丁康源一方面探索研究教学理论,一方面把自己的点点滴滴经验、心得记录下来,在工作的30多年时间里,他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30余篇有关教育方面的论文,他撰写的"千里始足下 高山起微尘"、"教学中的几个辩证关系"等多篇论文在各种评比中获奖。
丁康源在省内外20余所高校做报告,交流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尤其针对刚走上教育岗位的年轻同志,他做了10多场专题报告,他的"清(清晰易懂)、严(严谨)、比(有比较,突出重点)、析(重分析)、趣(生动风趣)"的教学风格在青年教师中广为流传。对于周围的年轻教师,他更是通过借教案、听试讲等方式帮助他们尽快成长。
丁康源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教他们如何做人是教师的天职,思想道德教育不能与业务教学割裂开来,应该把思想道德教育自然地渗透到专业教学过程中去。在育人过程中,他也是身教多于言传,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30多年的执教生涯中,他坚持上课提前15分钟进教室,细致地做好上课的各项准备,这种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1994年他因病住院后,在开刀的前两天,还回到教室给学生讲授了最后两节课,他热爱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和认真的工作态度,给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丁正阳  丁宁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