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芮逸夫(1900- ):国立东南大学外语系16级(1927)年毕业校友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5日来源:浏览次数:19761

芮逸夫(1900- )
 
国立东南大学外语系16级(1927)年毕业校友

        芮逸夫,男,1900年出生,江苏省溧阳人,1923年考入国立东南大学外语系,1927年毕业后任职于清华大学图书馆,在蔡元培发表“说民族学”一文的思潮影响下,对民族学产生兴趣并研读相关著作。
        1930年芮逸夫受聘于中央研究院,翌年即参加凌纯声的赫哲族研究,前住松花江下游进行赫哲族田野调查,负责语言资料的分析与整理。紧接于1933年,与凌纯声、勇士衡同赴湘西南凤凰、乾城、永绥等地,历时三月,考察了苗、瑶族群的生活状况及社会情形;芮逸夫负责语言、歌谣、故事的搜集和研究;根据该次田野调查写成的“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书”是我国最早的一份苗人调研报告;也是中国民族学家运用影视媒材记录的最早民族学资料。1935-1936年间,芮逸夫参加中英会勘滇缅南段界务,随勘界委员会至滇缅边境孟定、耿马、猛允、孟连等土司地及班洪、班老等佧佤区域,为期六个月,探访了摆夷(傣)、裸黑(拉祜)、栗僳、阿佧(哈尼)、山头(景颇)、崩龙(德昂)、佧佤(瓦)等族群村寨,并针对裸体质及栗僳语音等进行了较细致的调查与记录。
        1937年抗战爆发,历史语言研究所迁从至云南昆明又至四川南溪李庄,芮逸夫因地利之便,除延续西南族群的田野工作外,针对四川南布兴山、永叙鸭雀苗及珙县等地调查了人坟等,开始实现其钻研民族学的初志;从事中国民族的综合研究,先后完成“中华国族解”、“西南民族的语言问题”、“中华民族的之系及其分布”、“西南民族与缅甸民族”、“西南少数民族虫兽篇旁命名考略”等论文。这是芮逸夫研究方向的转类点,从单纯的民族志资料记录与收集,转以分析性角度整理、组织田野材料,归纳族群间的异同、影响与关系。而以现代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概念,运用在我国亲属制度的分析,则是在此一研究重心转移的脉络下形成的。芮逸夫陆继发表“伯叔姨姑考”、“苗语释亲、释甥之称谓”、“中国亲族称谓的演变及其与家族组织之相关性”、“九族制与尔雅亲”、“尔雅释亲”等多篇论文。由于芮逸夫身兼立法委员,也促使他在民族政策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1950年,芮逸夫到台北,担任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第四组主任,并在台湾大学主持考古人类学系多年,培养了许多年轻学子,为台湾人类学界奠定基础,为有规划地进行学生实习及领导研究工作的需求,其研究重心与论文发表多围绕台湾原住民社会组织等议题。
        于1964年卸除教学、行政工作后,芮逸夫全力从事於中国民族、文化与社会综合研究,完成了很多全貌性与理论性的论文。晚年主持23种正史及清史中各族史料汇编之编辑工作,为中国境内汉人以外之族群研究提供了完整而具基础性的资料。
        从宽广的脉络来看,长达60年研究民族学与人类学学术研究的芮逸夫是在中国及台湾民族学与人类学发展史上的关健人物之一,是中国第一代人类学家,其研究领域跨越体质人类、语言学、民族学等,更有别於侧重文献分析与考据的民族研究方向,他是走出书房进入里野,实际进行大量民族志第一手资料收集的首批研究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