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罗清生(1898-1974):国立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1923-1949)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5日来源:校友总会浏览次数:1469

罗清生(1898-1974)
 
 

        著名兽医学家罗清生,1989年出生,广东南海人。清华学堂毕业后赴美留学,1923年获兽医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东南大学教授,从此一直在东大和中大农学院任教。曾任中大农学院院长和教务长。新中国成立后仍在南京大学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南京农学院教授,先后兼任教务长、副院长。
        他先后教过“兽医学”、“兽医生物药品制造学”、“兽医药物学”、“兽医内科诊断学”、“兽医外科学”、“兽医产科学”和“家畜传染病学”多门课程。其中以教授“家畜传染病学”的时间最长,并创建了南京农学院家畜传染病学教研组,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家畜传染病学研究生。
        罗清生治学严谨,又十分强调实践经验,一贯重视兽医院的建设。抗战时期中大畜牧兽医系,仍办有家畜诊疗院,由他亲自主持。
        罗清生对青年人的培养有他独到的见解和方法。他的助教如有机会考上公费出国留学,或外校以优厚条件招聘,他总是积极支持。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他善用新人。只要工作需要,他毫无顾虑地放手让他们上岗教学。他曾在毕业班中挑选学生去带实习,准备考察后留校。
        从50到60年代,他经常利用晚上为青年教师上课,课程内容丰富多样,且平等待人,共同研讨。
罗清生回国时,我国现代兽医科学还处于引进初期。选用原版英文资料给学生讲解,同时着手编写教材。《畜传染病学》,他根据教学需要在1937年编写,到1985年先后修订了六次。这本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材,后来在全国通用。
       早在1928年,罗清生就与同事在中大兽医院进行猪瘟、猪肺疫的防治研究,并建成血清制造室,边研究边生产,以解决防疫治疗问题。抗战时期,曾有一只当时还很少为世人所知的熊猫寄养在中大畜牧兽医系。罗清生对这只刚发现的国宝亲自喂养,熟悉它的生活规律,研究它的饮食习性,亲自动手制作熊猫的主食,并为它检查身体,防治疫病。他的研究成果为他后来治疗熊猫疾病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50年代后期,猪气喘病(地方流行性肺炎)流行,成为家畜疫病防治中的严重问题。当时对这种病很不了解,国外文献中也很少报道。罗清生亲自主持、开展了对猪气喘病系统研究,并取得了很大进展。60年代中期,南京地区在鸭群中发生一种死亡率很高的 “大头瘟”传染病,他又亲自主持进行系统研究。在1964年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的病毒,证实了该病的原因。然后进行病毒的组织培养,培育成鸭瘟弱毒(南农64株)疫苗。经初步试验,证实有极强的免疫力。
        罗清生的工作在教育界,但时刻不忘推动中国畜牧兽医事业的发展。早在20年代,他就积极酝酿成立畜牧兽医学会。1925年曾推动创办畜牧兽医研究会。1936年在南京正式成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罗师是主要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之一。
        1935年,中大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创办《畜牧兽医季刊》以及后来由罗清生任主编的《畜牧兽医月刊》,当时对全国畜牧兽医界起到传播最新科技知识、交流经验的作用,影响颇大。罗师有创立之功,又有实干之劳,并为目前在全国发行的《畜牧与兽医》(双月刊)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罗清生又积极组织推动成立畜牧兽医图书出版社,经批准,于1950年正式成立,他任社长。至1958年底合并于江苏人民出版社前,九年内该社出版畜牧兽医专业书籍达290余种。这些书刊对推动各地畜牧兽医工作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影响深远。
        罗清生自律极严,从不谋取私利。他身为学校领导,坚持生活标准和普通教师一样,按规定应享受的待遇,他都婉言谢绝。南京农学院和苏北农学院合并迁往扬州,他不顾古稀之年,只身前往,住集体宿舍,吃教工食堂,专心工作。直到发现有心绞痛症状,经组织决定他才回南京家中休养。他在养病期间,只要精神稍好,就拿起笔来埋头写作。发病时也不肯住院治疗,总想住在家中,以便做些工作。后来,他的两个儿子从北京赶回,和学校领导一齐劝他才住院治疗,但就在住院之次日,1974年7月14日,冠心病突发,经抢救无效,怅然辞世,享年78岁。临终前他还嘱咐将他和他夫人的全部积蓄捐赠给南京农学院,设立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     
                            (陈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