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张可南(1918— ):国立中央大学电机系1940年毕业校友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5日来源:浏览次数:10189

张可南(1918— )
 
(国立中央大学电机系1940年毕业校友)

       张可南,美国RCA公司技术权威,1918年9月9日出生于上海市松江县。5岁上学,其父是位穷秀才,由于家贫而体弱多病,好在聪明勤勉,功课一直很好,年年考第一名免费至1936年中学毕业,考上国立中央大学电机系,1937年,随校内迁重庆。1940年毕业后,在资源委员会下属的无线电厂工作到1945年,1945年负责中国战区美苏战略服务办公室无线电发射机和接收机技术工作。后考取公费留美,1948年就读于密执安大学,仅用8个月时间获科学与电工程硕士学位。华人在当时的美国要找个合适的工作很不容易,幸其导师把他介绍到美国RCA工作。即便如此,他仍然无法进研究室,只能在专利办公室做些资料整理和摘录工作,而且只签了6个月的合同。
        张可南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在这短短6个月中,独自搞出了一个专利,终于改变了RCA负责人对华人的偏见,并被研究室看中,合同期满后,正式成为RCA公司沙诺夫研究中心的研究员。
       当时张可南英文水平较差,语言困难,而研究室的工作量又很大,他只好每天加班,公司也认定他是个人才,故专门派专家每天给他补习英文。1954年,他在美国微波技术第一流的大学——布鲁克林理工大学获得电子物理学博士学位,因他仅用半年时间完成了博士论文,一时传为佳话。从此,张可南为自己一生事业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奠定了他在RCA公司成为高级研究员的基础。
        张可南自1948年起一直在RCA公司从事微波、激光、集成电路、显像管等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他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曾先后三次获RCA电子器件方面的杰出成就奖。他的研究成果极其丰富,涉猎面甚广,曾先后发表44篇学术论文,著有《参量与调谐二极管》等专著,拥有专利和发明50项,其中有多项专利直接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比如1964年RCA公司为美国航天局研造的一颗通信卫星中,就用了张可南的一项微波管专利,有些项目还为美国政府用于国防建设中。
        在50年代,张可南是从事低噪声微波放大器、参量放大器研究的先驱者,此后他又转而从事微波器件及微波集成电路研究,并进入了毫米波及亚毫米波有源器件的研究,他率先研制成功隧道二极管和大功率行波管。近十几年来,他又专注于从事电视机显像管的研究,研究平板式显像管,改进显像管的阴罩效能,特别是他对管内偏转线圈的发明,使显像管(从黑白管、彩色管)进入了第三代,这项发明提高了显像管的使用寿命。为此,RCA公司的创始人、著名的彩电之父——沙诺夫在去世前半年,特地向张可南颁发了金质奖章——科学奖,还把他的名字刻在RCA的纪念碑上。
        张可南的主要成就有:(1)为RCA公司周期场聚焦行波管的商业开发进行了创新性工作;(2)推动了参量二极管与调谐二极管作为放大器和变换器在军事和工业方面的应用;(3)发现了雪崩二极管高功率和高效率运用在雷达应用方面的新模式;(5)提出了扁平显像管的新概念并从事应用开发工作。
        1962—1971年间,张可南曾任RCA固体物理器件负责人,主管关键技术人员的工作;1964年获美国华裔工程师协会杰出成就奖;1967年获戴维•沙诺夫杰出贡献个人奖;1967—1987年间他在RCA实验室主管中波与指导关键研究项目。张可南先后被列入《美国科学名人录》、《美国名人录》和《海外上海名人录》等名人传记书籍。
        张可南夫妇已多次应邀回国进行学术交流,对我国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曾作出不少有益的帮助,曾先后受到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73年他首次回国时中美尚未建交,这是要冒一定风险的。其后1976年、1979年又应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之邀,回国帮助研究半导体。到80年代,他5次回国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他在国内的讲学,不仅仅限于理论的探讨,更着重于生产技术方面的应用问题;不仅介绍国外的最新成就,而且介绍国外的一些失败经验。此外,他对中国电子工业的发展曾提出过许多有益的建议。
        1983年,上海交通大学聘请他为名誉教授,受到当时的上海市长汪道涵的接见。1984年10月,他应中国科学院之邀,来北京参加了国庆35周年的庆祝活动。1987年,他又被电子工业部部长李铁映聘为该部高级技术顾问。1993年获国务院外国专家局友谊奖,张可南还先后受聘为中国科学院、东南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的名誉教授,并且指导CRI研究与开发。                      (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