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业绩

薛社普(1917-):国立中央大学生物系1943年本科1947年硕士毕业校友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5日来源:浏览次数:2603

薛社普(1917-)
 
国立中央大学生物系1943年本科1947年硕士毕业校友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著名胚胎学及细胞生物学家薛社普1917年9月26日出生,广东新会县人。1938年考入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博物系公费生。1943年毕业留校担任生物系王希成教授“实验胚胎学”的助教并在其门下读研究生,1947年获硕士学位后即赴美留学,先在芝加哥大学动物系念了三学期,后获华盛顿大学全额奖学金,师从神经发生学之父Vikfor Hambourger教授,以“鸡胚神经管区域分化及其调控”为题,攻读博士学位。1951年获理科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
    薛社晋回国后即任大连医学院解剖科副教授,主讲“人体胚学”,还兼教于哈尔滨医科大学。1956年调到中央卫生研究院筹建实验生物学系,并任系主任,开展了实验生物学方向的研究,同时兼任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主讲“组织胚胎学”,编写出版了全国师范大学统编教材《组织胚胎学》。他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室主任、研究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组织胚胎学主任、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中国解剖学会秘书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国际解剖学联合会理事,WHO人类生殖学男性组评议委员等职;曾获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服务荣誉奖,国务院医疗卫生事业突出贡献政府特殊津贴。他是国家教委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1992年被列入英国剑桥国际知识界名人传记。
    薛社普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60多年,为我国男性生殖生物学及节音药疗酚等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创建了网织红细胞与骨髓病细胞质杂交模型,发现肢型蛋白纤维基因表达被抑制与去核有关,揭开了哺乳动物红细胞自然去核的双期相现象,在国内外首次发现哺乳类红细胞质中存在能逆转恶性分裂,调节基因表达和诱导终末分化的红细胞分化去核因子(EDDF),提纯的活性物质对转化及肿瘤细胞有高活性的抑制生长和促进分化作用。克服了不同阶段终末分化期相关因子的基因全长序列及其编码结构,提出了核浓缩理论和籍以终止肿瘤细胞恶性分裂的治癌新概念。薛社普发表论文200多篇,专著7部,并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的《胚胎学》分册。先后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他是我国医科高校首批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已培养硕士11名、博士20多名,其学生中不少人已是学科带头人、教授、院士、国际各类奖项的获得者。
    薛社普在科研工作中坚持自然规律。1958年中央卫生研究院与协和医学院合并成立中国医学科学院,他对苏联科学院靳柏辛斯卡娅《活质学志》的“鸡胚卵黄球是活质,可演变为内胚层细胞和血岛”等假说进行实验验证后,证明卵黄球没有蛋白质合成代谢和自我更新能力,不避风险地发表了我国首批同位素放射自显影3篇论文,对《活质学志》持否定观点,后来该学说未被国际学术界实验验证而被否定。
    值得指出的是,薛社普有一项经历了30多年风风雨雨、大起大落而至今仍在进行的课题——加强男性生殖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这是一个世界性生命科学核心的前沿课题,至今国际上尚无推广应用的安全有效的易用节育药或理想节育手段。在此领域他出版的专著《男性节育药酚的实验研究》和70多篇论文,深受WHO及美国人口委员会的重视。
薛社普60多年中的主要学术成果体现在:(1)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调控研究,(2)细胞起源与鸡内胚层细胞增殖的研究,(3)生殖细胞的发生与分化调控及计生药物作用药理的研究,(4)红细胞终末分化的性理及其调控因子EDDF的研究的大方向。
    现已87岁高龄的薛社普,仍然在为全人类贡献其聪明才智,目前他承担的课题有:(1)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红细胞化分的核物质变化规律,分化去核因子/终末分化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其对肿瘤细胞恶性调控的研究;(2)生殖生物学国家攀登计划课题——精子细胞变态的核内核园成形分化因素及上持细胞微环境作用的调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