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通讯》

绿色的希冀----肖国民教授一项科技成果拉动百亿元生态产业链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30日来源:浏览次数:561

  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2000年12月28日,化学化工系肖国民教授和中国红太阳集团董事长杨寿海在“东南大学首届科技成果展示暨合作洽谈会”上的见面,就是一次杠杆与支点的契合。因为正是这次会面,引发了中国农药、医药乃至化学工业的一次变革。他们联手开发成功的吡啶,使中国亿万农民开始终结使用高毒性、高残留农药的历史,并拉动了数百亿元的生态产业链,中国的农药生产不仅冲破了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年的技术封锁,而且改变了世界农药产业的发展格局。
创汇农业遭遇“绿色壁垒”
  中国是农业大国,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为了让勤劳的农民富裕起来,发展出口创汇农业是一条重要途径。2004年,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就达1800多亿元人民币。但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包括日本)利用“绿色壁垒”,对进口农产品设置了很高的门槛,特别对残留农药制定了极为严格的标准,由于中国无法生产世界上通用的吡啶系列高效低毒全降解农药,为此我国农民常常遭受重大损失。
  吡啶为何有着如此神奇的魅力呢?吡啶是一种叫做含氮杂环化合物的无色液体,有恶臭,但它却是一种用途十分广泛基础性化工原料,80%的医药、农药和大量的化学中间体均需要使用吡啶,甚至食品添加剂、烟草香料等也是吡啶的下游衍生物。我国以前使用的吡啶全部从国外进口,但被严格限量。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药的需求占到世界市场的五分之一。国家从“七五”期间就开始关注吡啶的开发与应用,历经“八五”、“九五”攻关计划,先后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但都没有取得突破。为了满足绿色农业的大量需求,我国曾配套数亿元,和世界上最大的农药生产跨国集团、美国REILLY公司组建合资企业。由于外方拥有技术,该企业生产的吡啶一点也不向国内企业销售,全部用于生产下游产品卖给中国或者出口。我国绿色生态农业、创汇农业的命运始终掌握在别人手中。吡啶的开发和生产成了我国化工领域一代人的追求与梦想。
校企合作开拓绿色疆域
  深知吡啶广泛用途的肖国民和杨寿海,在2000年东大科技成果洽谈会相遇后,双方相见恨晚。为了尽快开发吡啶,肖国民利用杨寿海支持的20万元迅速开展小试,三个月后喜讯传来,小试完全成功。接着,红太阳集团又投入400万元开始中试,数月后终于生产出他们梦寐以求的吡啶。此时,距他们第一次见面还不到一年。
  2002年11月18日,随着国债项目(国家拨款1?郾36亿元)、红太阳集团年产5000吨吡啶工业化项目的顺利投产,中国农业依赖外国农药这一局面终于成为历史。因为有了吡啶,国际上使用最为广泛的前26个主要农药产品全部可以自己生产。目前,红太阳集团正在建设年产2万吨吡啶的生产项目。到2007年,我国将颁布法令,禁止使用高残留农药。红太阳集团将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杂环类农药及医药中间体生产基地。未来3年,仅杂环类农药就可以为红太阳集团增加40个亿的销售、6个亿的利润。由此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以及出口创汇,将为广大农民增收数百亿元,带来的生态效益更是造福13亿人、惠及子孙后代。在国际上,红太阳集团已经获得了包括欧美主要国家在内的82个国家批准的市场准入,进行农药销售。昔日的农药进口大国一跃成为农药出口大国。红太阳集团因此被英国《环球植保》杂志誉为世界农药生产王国。
  2004年1月2日,“2003年度中国农村新闻人物”评选在北京人民大会揭晓。中国红太阳集团董事长杨寿海荣膺此项殊荣。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颁奖时怀着喜悦的心情问杨寿海:“是你们把吡啶做出来啦?”担任过中国化学工业部部长的顾秀莲,曾经对吡啶的开发与生产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心知肚明的顾秀莲委员长用怀疑的口吻,表达的是一种难以置信的惊喜!
厚积薄发成就绿色梦想
  肖国民教授开始认识并研究含氮杂环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90年代初期,他在校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有人从国外带回来一种叫奥美拉唑的药物,治疗胃溃疡效果很好,但进口一支就要花费人民币120元。该药正是以吡啶衍生物作为中间体生产的。由此,引发了肖国民研究吡啶生产方法、发展中国制药业的兴趣和志向。
  然而,真正要探索出一项产品的合成工艺,并能够投入工业化生产,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是,机遇总是垂青有所准备的人。在中学阶段就曾夺取过全国化学竞赛二等奖的肖国民,经过多年的深造与严格训练,特别是长期以来他坚持广泛涉猎、深厚积累,使自己在含氮杂环领域的研究已经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在攻关过程中,肖国民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实践知识独辟蹊径,娴熟、巧妙地应用“定向择型催化”、“固定床反应系统”以及“分离工程”三大知识体系,终于开发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吡啶工业化生产工艺。当年的梦想终于在现实中演绎成真。
  为了早日实现吡啶的规模化生产,肖国民教授还应邀担任了红太阳吡啶集团建设项目的技术总监。在此期间,他吃住在工地,承担了大量工艺装备的设计、安装、调试工作,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操作、管理规程。随着该项目的完成,红太阳集团的现代化生产管理与技术升级也同步实现。通过与肖国民深度合作,以吡啶为龙头的一系列下游产品,也被列入红太阳集团的发展计划并顺利实施。
志存高远播种绿色的希冀
  自从吡啶在中国投产后,美国REILLY公司开始主动提出向红太阳集团转让生产吡啶的化工设备。其代表还多次向红太阳集团提出要和肖国民见面。因为从公开的资料中他们很快了解到:这位生于1967年的化学工程博士,不仅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目前还主持着7个重要科研项目。他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吡啶工业化生产工艺,吡啶的收率高于美国REILLY公司的现有技术。他同时构筑了哌啶、哌嗪、三氮唑、嘧啶等衍生物中间体库,提高入世后中国农药、医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他主持完成的合成新型光致变色材料六苯基二咪唑类化合物,填补国内空白。他大胆创新,把传统的分离和反应体系进一步偶合,在同分异构体的吸附分离技术、环保染料的重金属去除、特殊精馏、解离萃取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002年10月下旬,REILLY公司战略发展部总经理、年近花甲的Eric F.V.Scriven先生、工艺工程部经理Daniel C.Breeding, P.E.先生以及公司亚太业务总监等一行四人,通过江苏省涉外机关,辗转来到东南大学。接待过程中,肖国民领着他们参观实验室。面对简陋的设备条件,客人们唏嘘不已。其间,Eric先生不失时机地介绍起他的同行。原来Daniel C. Breeding, P.E.先生曾是一位印度的资深化学家,刚受聘于REILLY公司,并享受该公司优厚的待遇和优越的科研条件,赴美国长期从事科研工作。Eric先生用心良苦,但他根据自己的直觉,终于没再去“捅破那层纸”。
  吡啶的成功开发,为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奠下了一块重要的基石。目前,由肖国民教授负责开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项目就有21项,有望为高效农药的发展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另外,他在悉心指导十几名研究生的同时,一部关于含氮杂环化学的科技典籍正在撰写之中;身兼《化工时刊》杂志社社长的他,拟就了打造国内一流科技刊物的计划,正在付诸实施;作为民盟江苏省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他期望委员会联合资助的六合金牛湖小学学生顺利学成学业……这一切已化为绿色的希冀,成为他坚定不移的选择和永无止境的追求。

                                              郑立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