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通讯》

火箭制造“总总师”任新民

发布时间:2008年05月16日来源:浏览次数:1992

       聂荣臻元帅在回忆录中写道:“1956年,我们首先组建了导弹研究院,当时值得庆幸的是,在这方面我们有一批高水平的科学家。像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锷、蔡金涛、梁守槃、黄纬禄、庄逢甘、吴朔平、姚桐彬等同志……”其中任新民、梁守槃、庄逢甘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教授,任新民还是二系教育副主任兼火箭教授会主任。

        任新民经历了我国航天事业从创建起步到发展壮大的全过程,直接参与领导了我国所有战略导弹、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的研制发射,被誉称为中国航天的“总总师”。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宇航学会理事长,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陈毅招聘来的

       任新民是1949年8月从美国经香港回到上海,9月应陈毅招聘到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任研究员,研究火箭。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注意到上海是藏龙卧虎之地,有许多高级知识分子,于是建立军事科研室,把留学归来的学子和失散的兵工专家聚集到一起,安排他们工作和生活。

       1952年7月,陈赓从朝鲜回国就任军事工程学院院长。8月华东军区军事科研室成建制并入军工学院,同时在北京成立学院筹备委员会,陈赓任主任,徐立行任副主任。委员有张述祖、李懋之,张衍、任新民、沈正功等8人。筹委会先设在西单灵镜胡同陈赓住所,后迁地安门恭俭胡同 59号院。于是任新民只身进京参加筹委会工作。筹委会的主要任务是拟定学院的总体方案和体制编制,聘请教授,选调助教,接收学员,建筑校舍,申报采购器材等。

       张述祖、任新民、马明德教授分工协助陈赓调人。他们摸清分散在政府、高校、企业系统专家教授的情况。第一批提出62名正、副教授名单,经周总理批准,然后赴全国各地要人。

       率筹委会回到哈尔滨

       1952年12月,陈赓率领筹委会由北京回到哈尔滨,校址在南岗文庙街,这里原来是哈医大的校舍,周总理让哈医大迁址另建。

        陈赓任命徐立行和李懋之为教育长,张衍为政治部主任,张述祖为科教部长,任新民为教务处副处长。

       1953年9月1日,哈军工举行隆重的成立大会暨第一期开学典礼。学院建成,工作步入正轨,教务处的行政事务较多,任新民向陈赓提出到教学第一线工作,陈赓任命他为二系教育副主任兼火箭教授会主任。

       任新民在二系威信很高,他工作踏实,平易近人,又是留美博士,火箭专家。

       任新民除领导全系教学和实验室工作外,自己要备课,给助教上课,还要继续研究固体火箭。当时我军在朝鲜有两个火箭炮师,自己着手在东北生产火箭弹,任新民广招人才,潜心研究,培养了我国最早一批火箭专门人才。1955年底,我军实行军衔制,任新民被授子上校军衔。

       是年12月,刚从美国回国两个月的钱学森来哈军工参观考察,任新民陪同他参观二系实验室并作详细介绍,彼此交换了对我国研制火箭的见解。任还陪同钱学森拜会陈赓院长。陈院长问我国能否搞得出导弹,两人作了肯定的回答。

       是月下旬,二系任新民、周曼珠、金家骏三教授写出《对研制火箭武器和发展火箭技术的建议》,院领导征求专家意见并修改后,上报军委。1956年1月20日彭德怀主持军委会议,讨论通过了这个建议,拉开了我国发展导弹的序幕。

       1956年春,在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下,国务院组织了全国数百名专家集中北京制定《1956-1967年科学计划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确定了57项重点任务,火箭和喷气机技术是其中特别强调的新兴技术之一。任新民参加了这部分纲要的起草工作,在武器装备规划中,特别提出开展地对空、空对空各种防御性战术导弹的研究。

      “他就是我们放卫星的人”

        1956年8月,任新民等六教授奉调进京,参加国防部五院(导弹研究院)的筹建工作。是年10月,五院正式成立,钱学森任院长,任新民任总体室主任,后任液体发动机研究所所长,一如筹建哈军工,开始艰苦的创业。

        1957年1月,任新民作为中方首席代表,秘密前往满洲里,接收苏联根据协定提供的一枚P-2导弹样品。

        1965年6月,“东风二号”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任新民是副总设计师。在新一代中程导弹、运载火箭、人造卫星总体方案设计中,任新民都是总设计师。

        1970年4月24日晚,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全国欢腾,世界震惊。“五·一”晚上,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有功人员,周总理把任新民介绍给毛主席时说:“他就是我们放卫星的人。”毛主席赞赏说:“了不起!了不起!”1975年,任新民被任命为七机部副部长,专门领导运载火箭和卫星的研制、生产和飞行试验工作,连续成功发射三颗卫星,特别是使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和回收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1980年5月,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任新民是发射首区技术总指挥,试验完满成功,并打捞回收。

       卫星通信工程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初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系统工程,是我国航天技术进入新水平的重要标志,任新民被任命为该项工程的总设计师,也是任新民航天事业辉煌的顶峰。

       通信卫星工程就是向距离地面三万六千公里的地球静止轨道发射同步通信卫星,完成广播、电视、电话等无线电传输任务。包括通信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系统和地面通信应用五大系统,涉及上千部门、数万之众。每个系统都有院士级著名专家任总设计师,任新民则是这五大系统的总设计师,所以人们称他“总总师”。

      1984年4月,“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成功定点在赤道上空同步轨道,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同步卫星技术的国家。以后又发射了“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美国“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多颗国际商务卫星,任新民都是总设计师之一。同时,任新民对载人航天技术进行论证,开展关键性技术的预先研究,又主持空间站问题的研讨会,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任新民在半个世纪的航天生涯中,担任总设计师的项目不下二十个,荣立过一等功,两次通令嘉奖,荣获两项国家科技特等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近几年在电视上看见过他接受采访和出席活动,他谦虚地说:“不要宣传我个人如何,把谁放在这个总设计师位置上,由他牵头,国家领导重视,全国八方支援,谁都会做出成果来。如果说有所成就,并不能说我有什么特殊本领,我只是比较认真而已。”

 (注:本文刊于2007.11.24《扬子晚报》,转载时有删节)

相关链接:任新民,我校杰出校友。著名中国运载火箭、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1915年12月生于安徽宁国,1934年入国立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学习。曾留学美国并获工程力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后被聘为理事。50年来,任新民参加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全过程,多次立功受奖,其中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学进步特等奖”、1994年获“求是科学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1998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6年获“中国航天事业50年最高荣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