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通讯》

为珠峰正名的人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30日来源:浏览次数:1045

      珠穆朗玛峰是喜玛拉雅山主峰,位于我国西藏与尼泊尔接界处,是世界第一高峰。
  “珠穆朗玛峰”为藏语“女神第三”的音译,还有说是“圣母之水”的意思。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皇舆全览图》(测绘地图)上作“朱母郎马阿林”。1858年,印度测量局在英人主持下,擅将该局前局长额菲尔士的姓氏命名此峰。直到1951年我国地理学家王勤堉(宁波慈城黄山村人)在《开明少年》二月号杂志上发表《大小高低》一文,提出为珠穆朗玛峰正名。此文引起当时人民日报社编辑胡仲持的注意,立即请王勤堉再加核实。王为此又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在故宫博物院查阅测绘原图并翻拍照片,证明方位明确无误。于是《人民日报》专题报道此文及查证情况。其时,王勤堉却因查阅资料而过度疲惫,不幸逝世。1952年5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出版总署联名正式通报:“额菲尔士峰”应正名为“珠穆朗玛峰”。
  王勤堉出生于1902年,其父王宾于,受当时自东瀛传入新学之影响,自学现代生物学,购置仪器,进行理化实验,制作昆虫标本。王勤堉与胞弟王勤增自幼受到熏陶,后在自然科学方面都很有造诣。王勤堉1922年考入东南大学地理系,师从竺可桢。他一生勤于著译,出版过各类地理、气象著作二十余种。
  (摘自《文摘周刊》第137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