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通讯》

再回首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30日来源:浏览次数:931

   时光倒回到2002年10月,我在回宿舍的途中偶然间看到一则宣传海报,是关于西部支教计划的,当时的我并未想太多,只是想去为当地的孩子做点事,便去报了名。当时我在想:一年后的我再回首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
  去内蒙古之前,同学们都用无比好奇和关切的眼神看着我:“你去是住蒙古包吧,是骑马去学校吧?”我也正是怀着无比好奇和神往的心情到了受援地内蒙古准格尔旗。到了之后我发现其实当地和我想象的根本不一样,一眼看上去就和我们南方的农村差不多,只是没有了绿树和水稻,却多黄土和沙尘。这种现实和想象的不同是我到内蒙古后第一次思想上的收获———不能停留在想象,对事物的认识要去真实的感受。
  在受援地住下后,我们细细品味着当地人民的生活,一条坑坑洼洼的小路旁有几家小店,这就是当地最繁华的街道。小路上有一些过往的三轮农用机车,这是当地富裕农户的车,一般农民家也有车,但是是驴车。很多人没有其它的收入,就靠家里种点菜,养两只鸡,驾着驴车拿到市场上去卖,贴补家用。当地很多人并没有固定工作,太阳升起来时,他们到路旁找个地方坐下晒太阳,到天黑后回去。这其中的原因有两点:一、他们大多没有文化,找不到工作。这需要教育来改变;二、他们对生活、对未来难以有更高的追求,能过一天是一天,只要能有口饭吃就行。这需要教育来激励。
  我在一件件只有在电视上才看得到的事实的感染下,把我所有的感动都投入到我的支教工作中。到学校的第一天,校长叫我先休息休息,但我第二天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听课学习中,校长在刚开始分配给我任务时对我说:“这里的学生听说支教志愿者来我们学校讲课,所有人都强烈希望能够听志愿者的课,但也不能让你工作量太大,先安排几个班的课。”我对校长说:“我想表明我的态度———我希望多带点班。”
  在后来的教学工作中,我负责14个班的英语口语、听力、阅读教学,这占学校总班级数的一半。
  我在准格尔旗第一中学教书,这是当地规模最大、师资最强、学生最优秀的学校,学校的教学楼有三层,是当地最高建筑。然而就是这所当地最好的学校,教师仍是十分匮乏的,很多高三毕业班的老师只有中专学历,而这并不是最糟的,最糟的是仅有的一批老师还会有部分因为对当地条件不满跑到其它地方,造成每年开学必然出现的没有老师上课的混乱局面。老师们告诉我这样一件事,当地教育部门为了检测教师水平,曾举行了一次教师跟考(即老师考学生的试卷),结果是触目惊心的:小学教师 案衤什坏?0%!初中教师极格率不到70%!而准格尔第一中学作为当地最好的学校,高考本科达线率不到20%!这和我们南方的那些县中相比简直是一个地下,一个天上。
  学生的宿舍很简陋,睡的是大通铺,一张床上睡七、八个人,晚上上个厕所回来就会发现自己的“地盘”已经被其他人翻身时占了,没有地方睡了。大通铺唯一的好处也许就是在冬天当气温为零下20多度的时候可以互相取暖。内蒙的冬天是异常寒冷的,温度在零下15以下的时候长达数月之久,在我们都穿上厚厚的棉袄外加几件毛衣的时候,学生就只穿一件毛背心和一件薄薄的校服。整个冬季教室里总会有很多位子是空的,因为学生不断的被冻感冒,感冒了也没钱治疗,基本是硬熬过来。他们对我说他们已经习惯了,不是习惯了天气不怕冷,而是习惯了被冻感冒。
  还有一次,我在上课时发现一个同学总是把手放在桌子下,我叫她把手拿上来,眼前的情形把我惊呆了,她的手大面积发炎,问了才知道是烧伤,可是没钱看病就只能拖着,我立即送她到医院,拿出两百元的生活费为她看病、买药。医生诊断为2级烧伤,要是再拖有可能造成残疾。看着她我一阵心酸,和她相比,那些被冻感冒的同学已经算是身体安康了。
  饮食条件也十分艰苦,学生每顿饭标准是1块钱,只有一个菜:土豆拌酸菜,而且一年到头都是这个菜。上课时一天三顿,星期天不上课的时候一天只吃两顿。即使这样,还是有同学买不起饭。一次在吃饭时间我看到几个同学没去吃饭,我就问他们为什么不吃饭,他们说:“家里寄钱来的时候可以吃上饭,寄不出钱的时候经常别人吃饭去的时候自己就只能坐在教室里望着天花板。”我拿出我的生活费请他们吃羊肉,从他们吃饭的动作中我能看出他们已经很久没吃过肉了,在我们南京的同学在挑剔这家餐馆不好,那家饭店不正宗的时候,我身边的贫困学生却在盼着能每顿吃个饱饭。
  暑假我回到南京后,很多学生写信给我,其中有一个女生告诉我她暑假一个人到外地找了一家小餐馆端盘子,为的是给家里减轻负担并给家里寄点钱,因为还有个弟弟开学要交学费,可父母都没有工作,如果筹不到钱她自己开学后就要辍学了。她说一个16岁女生跑到外地,人生地不熟,她也害怕过,可是没有办法,“是打工还是辍学”的难题生生的摆在她面前,她说她会坚持,说我在课堂上描述的精彩的大学生活、未来的人生和我曾经把她单独请到办公室对她进行的鼓励是她坚持下来的原因,她表示她会永不放弃自己改变命运的梦想。
  尽管学习、生活条件艰苦,但是很多学生非常勤奋,从早上5点多到晚上11点都会看到很多学生在看书,星期天教室关门,他们就坐在教室门口的楼梯上看。我非常喜爱这些学生,总是倾我全力去帮助、关心他们。一年中我把较为先进的教学观念和当地老师、同学分享;鼓励学生不畏生活、学习上的艰苦,奋发进取;用自己的生活费为学生购买听力、阅读的教材和磁带;进行各类讲座扩大学生知识面,对他们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组织高中英语演讲比赛;参与筹划校团委主编的《准旗一中学刊》和英语组主编的《校园英语》。一年来,一手提放音机,另一手夹着书本的样子已经成为我的样板造型,每次走进教室时我都有一种莫名的冲动,一种把我所有的知识都交给他们的冲动,一种急切盼望他们成才的冲动。这种冲动很难体会,因为只有在你看到那几十双渴望知识的眼睛盯着你的时候你才能正直的体会到。还清晰的记得我的最后一堂课,2004?郾7?郾2下午第一节课,那时百感交集的我甚至已经记不清那45分钟我讲了什么,我只记得下课铃响起后,我和学生道别,然后拿起放音机,夹起书本走下讲台的那一刻,那一刻我没有回头,因为我从来不哭,可我当时真的怕我一回头会忍不住……
  一年时间虽短,但却是在我心中留下了重重的一笔,我在当地的感受以及和当地人民的情谊是我的无价之宝。当地学校虽能力有限,但却尽其所能的安排好我的生活,学生、老师对我非常信赖,能把从不对别人说的话对我说,和我进行交流。这一切都是我不会忘记的!
  有一个学生写信给我,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黄老师,你的到来就像黑夜中的一道流星,虽然很亮,但很短暂”。西部有太多的人需要大家的帮助,大家应该伸出你们的双手,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能看到永恒的光亮!
  再回首,我思绪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