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通讯》

母校寻旧忆老师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26日来源:校友总会浏览次数:1265

     我是1946年秋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法学院司法组,1949年4月因战火关系离开母校到了台湾。我在中大肄业虽不到六个学期,但对母校的感情却很深厚,不时惦念着她。直到1998年4月,我才有机会从加拿大温哥华来到阔别将近50年的南京,重游母校校园,住进了母校(今东南大学)的榴园宾馆。

    当我踏进四牌楼校园,看到大门口的牌坊、大礼堂、图书馆以及原文学院、法学院大楼时、心中有说不出的感慨,变化多么大啊!我曾独自漫步校园,寻找文昌桥学生宿舍和铁道旁的四川小吃馆。哪知铁轨早已拆除,铁道已变成宽阔的大马路,原来低矮的学生宿舍已改建成幢幢新楼房。原宿舍旁的池塘和四川小吃馆连影子也没有了。我在附近天桥上停立良久,环顾四周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建筑、川流不息的车辆,思绪万千。下天桥时,迎面见到一位十岁左右的小女孩,手中拿着油炸品,一边吃,一边向我微笑,我也向她微笑。她哪里知道我这个多年漂泊海外,今日重访故园的游子的心思呢!

    同班学长胡继定和刘纬告诉我说,几十年来祖国、南京和母校的变化都很大。中大很多老同学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有的还在继续发挥余热,而老师们则多已随风而逝了!这使我不禁:“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又勾起我对当年许多中大老师的深切回忆,他们的言行风范和谆谆教诲,使我至今难忘。

    讲授基本国文课的蒋礼鸿老师当时30岁左右,学识渊博,讲话慢条斯理。他不采用课本,而是从经史子集中选出文章,印成讲义给我们学习,其中有两篇文章至今我还记得,就是荀子勤学篇和史记项羽本记。他讲这两篇文章非常精彩。每学期他都要求学生写两三篇作文。记得有一篇作文题是《无恒产而有恒心说》。他在拙作篇首的右上角打了个90分,又在篇尾评曰:“正论侃侃,慨当以慷,笔亦从容闲雅,应机赴节”,这篇作文我一直保存着。英文阅读课程由文质彬彬、谦和敦厚的顾老师(名字记不起来)讲授。我们所读的是中大自编的课本。记得课文中有一篇题名为Red Blood and Mollycoddle,很有意思。它使我想起了曹禺写的剧本《原野》,那位男主角仇虎意志坚强,健武有力,不就是Red Blood的典型吗?而另一位男主角焦大星,娇生惯养,柔弱成性,颇有脂粉气,恐怕便是Mollycoddle一类的人吧!主讲政治学的是刘静文教授,他曾留学英国,为人朴实、敦厚又善良,令人敬爱。他对宪法及政治学方面都有精深的研究,对主权、统治权及政府权三个名词阐释得淋漓尽致,非常精彩。主讲民事诉讼法的吴学义是留德博士,曾参与在东京对日本战争罪犯的审讯。他知识渊博,为人谦和、有正义感,讲起课来,声音低沉速度很快,使学生受益匪浅。他著的《民事诉讼法要论》很适合初学者研读。史尚宽教授主讲行政法,他曾在日本、德国、法国等著名大学学习深造,法学修养博大精深。他讲行政法时,曾提出两个名词:“能主动的主体”与“被动的主体”,言人所未言,很有启发性,他的著作十分丰富。还有主讲《中国司法组织》的金世鼎教授,是巴黎大学法学博士,曾任南京高等法院庭长、最高法院推事等职,他为人正直,据说他在南京任庭长时曾审讯过大汉奸周佛海。还有主讲民法总则和国际公法的张企泰教授、讲刑法总则的刘克隽教授、讲民法债篇的戴修瓒教授……等等,都是学识渊博,诲人不倦的良师。此外,我在中大读书期间,还听了不少名流、学者如马寅初、张西曼、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法学教授Roscoe Pound的演讲、著名声乐家管宜萱、周小燕女士等都来校演唱过,而管夫人所演唱的《踏雪寻梅》“雪霁天晴朗,腊梅处处香,骑驴灞桥过,铃儿响叮当……”非常动听,走笔至此,我的耳际忽然又余音缭绕,“铃儿响叮当”起来。


周道济

    (摘编,作者系中大司法院38级校友)

     转载中大南京校友会《简讯》九、十会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