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通讯》

楼南泉院士八十书怀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18日来源:校友总会浏览次数:1255

  楼南泉院士出生于1922年,今年的12月13日是他的80岁生日。依照中国的传统风俗,在去年的12月13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举办了“分子反应动力学报告会”和“学术交流与讨论会”等活动,庆祝他的八十寿辰。在那一天,国家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为他发来了贺信。辽宁省省长薄熙来在贺信中写道“半个世纪的风雨中,您把全部精力都献给了您所钟爱的事业,以卓越的科研和教学成就享誉中华,实为我省科技界的典范”。大连市委书记孙春兰,市长李永金,到楼南泉的家里去看望他,向他祝贺生日。

从1949年开始,楼南泉院士一直在大连化物所工作,直到今天,他以八十高龄,仍然在设于大连化物所的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我们对他的采访,就是在他的办公室里进行的。他现在仍然担任大连化物所化学物理专业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教师。他的办公室在这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三楼,不断有他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敲门进来,和他探讨学术上的问题。办公桌上放着电脑,楼南泉手捏鼠标,观看国际上著名的几个化学、分子动力学学术期刊的网站。一位80岁的老人,有如此广阔的视野,如此旺盛的工作精力,实在是令人赞叹!
接待我们的采访,也就相当于楼老在紧张学术研究间隙中的一次休息。楼老暂时放下了电脑。窗外是一片山光海色,心中有几十年的往事如烟。我们的一再提问,引起了他对久远过去的回忆,引出他阐发了对科学远景的展望……

1  早年情怀,奔向大连的艰险之旅
楼南泉1922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的一个书香门第。他从小在外祖父家中生活。外祖父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后来为了躲避清朝反动势力的追捕,逃到了日本留学,获得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外祖母获得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艺术硕士学位。这样的家庭环境,给楼南泉打下了热爱科学、崇尚真理的生命底色。1946年,楼南泉从当时还设在重庆的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了,随即被南京永利公司合成氨化学研究部聘用,承担了用于解决合成氨原料气中控制CO含量的关键物质氯化铜与氯化亚铜在溶液中的热力学平衡问题。永利公司是中国著名的大企业,中国现代工业史上著名的民族资本家范旭东、著名的化工专家侯德榜是这个企业的创始人。在这里工作,环境是极优的。

       1949年初,南京、上海相继解放,广大中国青年看到了中国的希望,满腔热情地要为中国的巨大变革作出直接的贡献。楼南泉打算报名参加共产党组织的南下工作团,到南方去配合解放军工作。他到上海交通大学去,找正在那里攻读研究生的弟弟商量这事,正巧碰到了弟弟的同学雷天岳。雷天岳已经参加了革命工作,正在为创办大连大学招聘人才。他对楼南泉说,全国很快就会解放了,要转入大建设了,你还不如到我们大连大学去,那里更需要你!他说,这所大学是新中国创立的第一所工科大学,你到那里是很有作用的。楼南泉年轻的心被打动了,他就转而报名要到大连大学工作。 

       应聘到大连工作的南方知识分子是那一年7月27日从上海集合出发的。现在从上海到大连,火车行程不过24个小时,可楼南泉那一次却走了40天,9月5日才到达大连。先是出发时就遭到敌人轰炸,他们在上海火车站准备出发时,敌机正在向火车站扫射,场面十分紧张。然后火车开到天津,换乘火车开往大连,车到锦州附近的大虎山,又遇上了台风,铁路中断了。曾经试过要趟水走过被洪水冲坏的路基,接着赶往大连,可是同行的人很多,老老少少都有,这样太冒险了。一行人只好乘火车又退回天津等待。可是风总是不停,铁路老也不通。后来他们坐上了一艘300吨的帆船,从渤海穿过,开往大连。小船在海上颠簸,风浪很大,这批特殊的乘客、开创大连科技文教事业的贵客,几乎都吐了……。

       楼南泉来到了大连大学工学院下属的研究所。研究所的前身是日本建立的一个化工类的研究机构,楼南泉等人随着当时已经很有名望的张大煜教授,打开了尘封着的研究所的资料室,着手建立大连化学物理专业的基础。这个研究所不久整体转为中科院的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从在上海报名的那一在起,楼南泉一辈子的事业,就和大连这座城市联系在一起了。所以过了50多年,他仍然记得那惊心动魄的大连之旅。

2  如鱼得水,科研阵地显身手
      楼南泉来到大连工作之后,直接就被聘为大连大学的讲师,并随即转到大连化物所,开始他的新的科研生涯。不到30岁时,他已经获得副研究员职称。一开始他是从事化学的催化反应和催化理论方面的研究。当时中国缺少石油、国际上又遭到封锁,开发人造石油就成了当务之急。楼南泉与同事们共同承担了用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研究,获得1956年中科院自然科学三等奖,相当于以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奖)。60年代开始,大连化物所还担负着国家重要的军事科研工作,在缺乏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情况下,楼南泉和同事们受命承担了探索新型火箭推进剂的研究项目,为国家的国防现代化作出了贡献,这个项目获得国防科工委荣誉奖。

      在化物所里,楼南泉也一直担负着科研的管理工作。从组长、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到副所长、所长、化物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他都既能把负责范围内的“科研大合唱”指挥得有条不紊,又能把自己承担的“第一提琴手”的主调拉得韵味无穷。那些个紧张工作的岁月,军用与民用交织在一起,好多项目的机密要保守得慎之又慎,全组、全所又是协同作战,在那些历史性的工作中,今天已经不太容易辨认出楼南泉为此洒下的汗水,只能从一些获奖证书里看出他的工作业绩;多次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及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1999年还获得中科院伟华教金奖;2001年获得200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时代和环境都在变化,以“大连市100号信箱”作为保密代号的大连化物所,逐渐对外露出了自己的面容,人们从此知道了,在一二九街大墙的后面,在星海二站解放军哨兵的后面,竟然有那么多聪明绝顶的人物,在从事着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人们知道了,楼南泉是其中的一位优秀的代表。1991年,楼南泉被推选为中科院院士。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慈祥的老人,虽然从事的科研项目有所变化,担当的职务有所变化,但楼南泉始终没有改变对祖国的忠诚,对大连的热爱。楼南泉培养了大连化物所第一位物理化学学科的博士,到目前已经培养了硕士15名,博士近20名。身为大连市科学奖励基金会理事长,为了做到评奖能够实事求是,楼老还亲自到基层单位调查研究。

3 晚年心事:中国的科研如何进入国际一流水平
       对于自己在科研工作中的成就,楼南泉是很低调的,一句也没有说,我们只能从书面形成的资料中找到已经被证实了的大量业绩。可是说起对未来中国科技的展望,他却有着浓厚的谈兴,这也成了我们采访中的一个主要话题。

       楼南泉长期从事应用科学和基础科学两方面的研究,信息灵通,视野广阔,经验老到。1978年在讨论全国的科技规划时,楼南泉敏锐地预感到,世界科技界在分子反应动力学这一方面将会有大的突破。而当时国内在这一领域还是一片空白。楼南泉在大连化物所展开了专题研究,组建和领导了国内第一个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室,向着世界科技的前沿日夜兼程地追赶。国内的第一代分子束反应实验装置也在化物所建立了,先进的激光技术在这里得到了应用。果然,在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在分子反应动力学方面有突出成绩的三位美国科学家!这也证实了楼南泉的判断是很有前瞻性的。国家以后下大力气投资,在大连化物所成立了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而大连化物所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得到了国际学术界很高的评价。楼南泉在1979年就被选为国际分子束学术顾问委员会的委员。

       楼南泉以后又把目光放在了飞秒化学上面。所谓飞秒,即10秒。科学家们早就猜测了化学反应的模式,可是,其速度之快,是人的眼睛无法看清的。人们设想,用一种感光速度极快的激光照相机,可以拍摄到处于化学反应中的分子化学键的断裂,拍摄到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化学反应,就像用电视上的慢动作回放,来观察足球运动员是否犯规、裁判员是否误判一样。快速反应的分子、原子,竟然能被我们看得见了,这有多么神奇!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化学反应过程的认识。如果这一研究投入实用,人类改造物质结构,不就可以“随心所欲”了吗?在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从事飞秒研究的一名美国科学家。这又一次证明了楼南泉的科学预见。

      如同打靶,能够两次准确命中诺贝尔奖金的目标范围,楼南泉为此而感到自豪。既然中国科学家有这样强烈的方位感,那么,为什么我们还没有得到诺贝尔奖呢?楼南泉说,这也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取决于我们的科技设备实力,人员的队伍结构,整个科研团队的素质的充分发挥。

       满目青山夕照明。楼南泉心怀祖国,放眼世界,他伏案在网络电脑桌前,日复一日地搜寻着国际上化学反应科学前沿研究的新领域的热点,为他所关爱的青年科学家们能取得骄人的科学成绩提供新知识的重要信息。

冯越  刘芸
(转载《大连日报》2002.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