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通讯》

璞玉光华——李幼平院士印象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20日来源:校友总会浏览次数:951

璞玉光华 

——李幼平院士印象 

  百年东大,群英济济。母校百年华诞,许多在社会各界卓有成就的校友回校共祝,其中就有著名电子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幼平。笔者有幸在李老休息时间作了简短的采访,最直接也最真实的感受是:这是位和蔼、热情、深刻的长者,恰如一块浑金璞玉,不经雕琢而光华自生!
李幼平院士是原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53届校友。1957年本科毕业后进清华大学继续深造。他在核武器遥测遥控等研究领域建树卓著,为我国核事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曾多次获“全国科技一等奖”等重大奖项,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此次,借百年校庆之际,重回母校与阔别46年的同窗挚友重聚,李老有着太多的感慨。他难忘六朝松下的青春激情,难忘1954年为保卫长江大堤舍生忘死的奋战,更难忘四年东大生活中科学求索的日日夜夜。他深情地说:“对当年的每一个老师讲课的特点,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当说起与同班女生也就是今天的李夫人在鸡鸣寺谈恋爱的情景,他又不禁莞尔,继而哈哈大笑,神色间满是自豪与温情。
作为一名科学家,李院士一生求索的经历是十分丰富的,而东大严谨、求实的治学传统给了他尤为深远的影响,在东大培养的知识面广、基础扎实的学术品质与清华重应用的风格形成了良好的互补。相对于“北大当时比较接近于英美”的“宏观、自由”的学术风气,他坦言不喜欢当时深刻影响清华的对人束缚过多的苏联科研模式。他特别赞赏东大人的“忍耐”,坚决反对妄自菲薄,“不认为(北大清华)就是第一流的,应该是各有所长。”他劝告东大学子:“学校仅仅是宏观条件,对个人没有决定意义!”
1964年,年仅29岁的李幼平调入核武器研究所工作,就此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生涯。今日作为广受社会各界尊敬的院士,较之当年又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对此,他仅是淡淡一笑:“虽然当时的我血气方刚,但许多著名的前辈科学家都这样做了,何况我本就‘无名’?不能认为现在的青年追求名利就是坏的,社会形势不同了嘛。我们当时也是适应社会的需要。但必须认识到大多数人都是无名的,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断适应社会形势的需要。”
作为核武器方面的专家,当话题涉及印巴核战阴影,李老的语调变得深沉了:“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国家渴望拥有核武器是可以理解的!每一个科学家都是爱国的!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核武器的应用将是人类的灾难!《孙子兵法》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所以我们从不给任何国家提供任何(核武器研制的)帮助。”
进入全面禁止核试验时期后,年过60的李老不仅继续就新时期核武器发展战略与技术路线提出许多有影响的建议,而且带领学生就信息共享基础结构作了许多创造性的探索,提出把大量报刊、杂志、网站数据等存储于家庭存储器中,实现从“存知识于网站”到“存知识于民间”的转变,让“‘知识和信息’像阳光与空气一样成为一种‘环境’”。从而让网络真正成为我们生活的“文化环境”。对近几年校领导层提出的“建设人文东大”的构想,李老更是击节拍案,大加赞赏:“科技与人文的结合早已明了了,像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等。不继续发展技术科学,东大就会丧失优势;不大力加强人文科学,东大的发展必将受到限制。东大应该自觉适应时代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