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通讯》

事业无穷年 丹心荐轩辕——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无线电工程系孙忠良教授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16日来源:校友总会浏览次数:754

事业无穷年 丹心荐轩辕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无线电工程系孙忠良教授

   毫米波是介于微波和光波之间的一个波段,具有两者的综合优点。毫米波设备,它具有分辨率高、频谱宽、抗干扰能力强、体积小和有限全天候工作等优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毫米波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雷达、制导、通信、遥感、仪器仪表等领域。在毫米波技术飞速发展的背后,有一位学者20多年来始终风雨同行,一路开拓、默默耕耘,作出了许多重大的贡献。他就是今年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毫米波专家、我校无线电工程系博士生导师、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孙忠良教授。
  孙忠良老师1960年毕业于我校无线电工程系,随后留校任教,从事无线电接收设备课程教学和微波低噪声放大器的研究工作。他自1976年起研究毫米波体效应振荡器,通过对振荡器腔体的电磁分析,并导出设计公式,研制成八毫米体效应振荡器。此后,孙忠良老师又提出谐波振荡原理和电路结构,相继研制成六毫米、四毫米和三毫米波段体效应谐波模式振荡器,并将这些振荡器应用于雷达、通信、射电天文等系统,解决了国内各科研项目对毫米波固态源的急需。为提高毫米波振荡器的输出功率和频率稳定性,孙忠良老师又研制成功率合成器、基波稳频谐波输出振荡器、毫米波锁相源等电路,并在国内外发表一系列论文,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
  作为我国最早从事毫米波的专家之一,为了推动我国毫米波技术的发展,孙老师从未停止过开拓创新的脚步。从“六五”到“九五”,他先后研制成功“八毫米高频组件”、“各种制式的八毫米集成前端”,将我国毫米波技术从传统的波导分立电路推进到集成化阶段,为我国毫米波系统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1年3月,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经国家计委批准在我校成立,并于1993年通过验收,正式对国内外开放,孙老师出任实验室主任。作为毫米波研究领域唯一一支“国家队”的领头人,孙老师带领同事们在毫米波电路和网络、毫米波传输和辐射、毫米波系统和应用、新型毫米波器件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七五”、“八五”和“九五”重大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863”重大攻关项目等在内的60多项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许多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几十项国家和部委科技奖,出版专著近十部,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为我国微波与毫米波事业培养了大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优秀人才,并建立了一支包括多名跨世纪人才在内的青年骨干教师队伍。
  在科技攻关的过程中,孙忠良老师身体力行,并大力支持同事们解决经济建设中的技术难题。他们利用低噪声放大技术和锁相源技术,研制成先进的小型卫星云图接收机。这种卫星云图接收机体积小、重量轻、性能稳定可靠,接收天线直径由3米缩短到06米后,仍可清晰地收到GMS-4气象卫星发来的云图。他们还为熊猫集团研制了通信设备样机;为上海天文台的氢原子钟,研制了倍频器和混频组件;为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射电望远镜,研制了分频数字锁相电路等。
  20多年漫漫攻关路,在孙老师身后留下的是一串串坚实的脚印。迄今为止,他已完成科研项目30多项,在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五项,培养博士、硕士20多名。艰辛的付出,也换来了一连串的荣誉,他先后被授予“献身国防科学事业荣誉证章”、“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高校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等光荣称号。
  12月12日,孙老师光荣入选2001年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之列。面对这一科研工作者的最高荣誉,一向重事业轻名利的他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宁静。12月14日,在学校为他举行的庆祝会上,他谦虚地说,一个人的成功,除了依靠自身的努力外,机遇也相当重要。这次能当选院士,和全校方方面面长期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对不善言辞的他来说,也许荣誉带来的更多是科技攻坚的动力。透过鲜花和掌声,一直走在我国毫米波发展前列的孙忠良教授又一次默默地将执著的目光投向了毫米波研究的更高峰。他说:对毫米波资源,人类还处于开发阶段,还有更多的工作在等待着科技工作者去探索完成。虽然今年初刚刚生了一场大病,病体初愈的他依然雄心未泯,准备在短毫米波段准光技术等新领域开拓出一片新天地,为我国毫米波技术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转载《东南大学报》2001/12/20)